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30 03:55

  【专家视点】

  作者:梁红军(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并对教育、科技、人才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更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部署。在实践中,应不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教育为先导,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重视教育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先导性优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这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指引。要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夯实基础教育根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做强高等教育龙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与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用和协同创新,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以科技为引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效能。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才为核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牵引和支撑,是串联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才强国战略,聚焦国家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大力培养创新型、战略型人才,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及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领军人才,特别是集聚形成一批善于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以及能够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应用技术人才。近年来,一些地方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评价、激励政策,通过财政专项、科研项目、联系服务等方式,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出台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实施方案,支持外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联合“揭榜挂帅”。进一步改进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良性机制,推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以“良性循环”为要求,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就三者关系而言,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反过来又促进教育发展,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应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三者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有利于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需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运行体系、协调机制和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发挥教育先导、科技引领、人才核心作用,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当好科技创新“策源地”、激活人力资源“强引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势赋能。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30日 05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