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空间沉浸展让观众“走”进历史
首页> 科技频道> 创新创业 > 正文

大空间沉浸展让观众“走”进历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9-30 09:54

  《唐宫夜宴》展览中,含元殿外景。出品方供图

  观众正在体验沉浸式展览。记者 徐嘉伟摄

  在《唐宫夜宴》中穿越至唐朝,与李白、杜甫一起游洛阳、赏歌舞;在《消失的法老》中深入胡夫金字塔,触摸古埃及文明;在《奇遇三星堆》中前往三星堆遗址,探索古蜀神秘……近年来,一场场大空间沉浸式展览接连“出圈”,为观众奉上了视听体验与文化内涵兼具的文博大餐。不少观众直呼“太震撼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太棒了”!

  提供全新观展方式

  所谓大空间沉浸展,一般是指利用LBE(实景娱乐)技术和XR(扩展现实)头显设备,在400—1000平方米的大空间内,让观众“走入”XR动画剧情,全方位、多感官、沉浸式体验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穿越。戴上头显,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物古建,都仿佛“近在眼前”。

  在《奇遇三星堆》展览中,观众不仅能在神鸟背上俯瞰文物瑰宝,也能在恢宏神殿里见证神秘盛大的祭祀仪式,近距离观赏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金杖等文物重器,仿佛穿越时空的旅者,亲眼见证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借助定位技术,大空间沉浸式展览可以为观众创造“边走边探”的互动新体验。《唐宫夜宴》展览运用相关空间算法技术,通过画面引导观众在虚拟空间中的行走路径,确保每组观众在沉浸体验的同时,减少彼此之间的相互交叉打扰。同时,系统对空间内的障碍物设置了安全距离网格,并将场地内其他观众以虚拟形象呈现,有效避免了碰撞的发生,确保观展的流畅与安全。与传统的“进度条式”体验不同的是,《唐宫夜宴》各环节依据观众观赏速度进行实时触发,场景随行动发生变化,观众最长行动轨迹可达60米。

  在虚拟技术的支持下,观众的探索空间进一步扩展,一些由于物理限制不便抵达的地方也能轻松到达。在《消失的法老》展览中,观众可以化身探险家,自由地穿梭于高耸的石室之间、登上金字塔顶端、深入尚未开放展示的区域,亲身感受古埃及的神秘。

  除了视觉层面的新鲜感,无线串流技术的应用,让用户得以摆脱沉重设备(电脑背包)的束缚。《唐宫夜宴》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通过改良IP协议及编解码算法,《唐宫夜宴》项目成功实现了同场次下40台设备同时并发,“观众只需戴上头显即可开始探索,体验更加轻松、舒适、沉浸”。

  古代场景鲜活起来

  相比于形式较为单一的静态展示,沉浸式展览打破传统展陈方式,将古代场景和影视画面巧妙融合,使历史更加鲜活生动。

  《唐宫夜宴》以盛唐洛阳城为蓝本,参照历史文献资料,重现当时的城市格局与建筑风格之美,一比一还原古洛河的壮阔水面。《奇遇三星堆》在三星堆博物馆授权监制下,复刻黄金面具、青铜神坛、青铜人首鸟身像等文物。《消失的法老》则通过对胡夫金字塔内部构造、吉萨城周边景色及古埃及祭祀仪式等场景的直观呈现,让观众在震撼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除了场景的精准还原外,当前,沉浸式展览也在不断提升画质观感。比如,《唐宫夜宴》创作团队在正常优化的基础上,对洛阳河水面波纹以及空中的孔明灯等夜景细节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进一步提升了观看效果和真实感。“舟行水上,两岸景色如真如幻,这种水上游览线路的加入,让观众对盛唐洛阳城有了更加具象的认知。”观众刘亮说。

  沉浸式展览之所以能让观众沉浸其中,关键还在于精心设计的剧情。在《唐宫夜宴》中,观众作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与线索人物一起,共赴含元殿盛宴,共赏盛世歌舞。精美的画面与环环相扣的情节互相配合,让观众得以在40分钟的剧情内“梦回大唐”。

  “孩子特别喜欢这种交互方式,逼真的场景和有趣的情节,不仅能让孩子学到知识,还能激发他对历史的兴趣。”来自加拿大的张凤勇在回国探亲期间带领女儿体验了《唐宫夜宴》展览,他表示,这种沉浸式展览寓教于乐,可以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促进文化资源开发

  科技助力下的大空间沉浸式展览作为一种新型文旅产品,在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展体验的同时,也为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广泛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奇遇三星堆》通过VR技术将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的精髓展现给广大观众,推动了古蜀文明的传播与普及。展览在全国多地的成功举办,既提升了三星堆遗址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为各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消失的法老》以埃及胡夫金字塔内部和周围环境实地全息扫描为基础并在虚拟引擎上重建还原,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唐宫夜宴》由河南卫视春晚节目的热门IP开发而来,通过科技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形式呈现,延续了电视节目的生命力,拓展了相关IP的内容生态和产业布局。

  在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看来,像《唐宫夜宴》这样的大空间沉浸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诠释,更是对年轻一代文化消费模式的洞察和回应。这样以传统文化IP为基石打造的精彩展览,将会进一步增强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

  除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推出的《唐宫夜宴》,河南台的另一部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也在上海获得广泛关注。河南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推动相关展览的全国巡展以及海外落地,同时深化内容开发与创作,为观众呈现更多元化、更具深度的沉浸式展览。张怡靖 徐嘉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定日县地震:心理服务暖童心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