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国家队”肩扛“国家责”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技“国家队”肩扛“国家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1-01 04:20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齐芳

  2024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迎来建院75周年。“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探月工程;恢复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培养新中国第一个博士生、提议设立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科学研究到科技体制机制探索,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科研机构,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辉煌的过去让人赞叹,但进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代,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支科技“国家队”也面临新挑战。如何能一直勇立改革潮头、勇攀科技高峰?

科技“国家队”肩扛“国家责”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 资料图片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为什么而科研?这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兴趣,是理想,亦是责任!

  那么,中国科学院的责任是什么?

  “希望中国科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勇立改革潮头,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时强调。

  这正是中国科学院及其科研人员孜孜以求的方向。

  甘肃武威重离子中心治疗室,医生正用仪器给一名肿瘤患者进行碳离子放疗。这套治疗系统的核心是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它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造的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

  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由科研重器变身医疗器械,重离子治疗系统凝聚了科研人员30多年的心血。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离子加速器物理及工程专家夏佳文振奋地说:“重离子像一枚精准制导的武器,能直抵病灶,集中释放能量,消杀癌细胞。”

  科研突破带来的振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同样能感受到。一年多前,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找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

  “对频率低至纳赫兹的引力波进行探测,将有助于天文学家理解宇宙结构形成的起源。”李柯伽说,“FAST的灵敏度让中国天文学家站在了人类视野的最前沿。”

  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是探测宇宙中不发光物质的直接手段。其中,纳赫兹引力波携带着深远宇宙的奥秘。但自纳赫兹引力波理论提出以来,却从未被找到。作为CPTA的首席科学家,李柯伽在这个方向已经钻研了20年。

科技“国家队”肩扛“国家责”

科研工作者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室调试实验设备。 新华社发

  如今,关键性证据终于被找到,但李柯伽更忙了。“我们将加速组织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科研攻关,积累更长期的观测数据,逐步发表更高精度的探测结果,彻底打开人类利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的新窗口。”李柯伽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的前进方向。循着这些方向,中国科学院攥紧“拳头”,打出建制化科学研究的力量——

  数学领域,我国在朗兰兹纲领、微分几何学等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物理学领域,在量子通信、超导与拓扑物理、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等研究方向实现国际引领;化学领域,在新型二维材料创制、纳米催化等方向实现国际引领……

  此外,“悟空”“墨子”“慧眼”等一批科学卫星提升我国空间科学国际竞争力,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世界首台5T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投入使用……

  把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作为衡量“国家责”的标准,中国科学院在勇攀科技高峰的路上加紧脚步。

  例如,在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方面,中国科学院未来将把工作重点放在策划组织好大任务、充分利用好大平台、集聚整合好大团队上。今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目标以及各阶段科学任务规划。

  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说:“中国科学院将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努力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解决一批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

  既要出成果,也要出人才

  9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又一次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不仅仅是赵忠贤。75年来,中国科学院培养、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钱学森、竺可桢、马大猷、周光召……他们都曾经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并做出了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科研成果。

  一个优秀的科研机构,既要出成果,也要出人才。如今,一批青年人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扛起“国家队”的大旗。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钛合金研究团队是一个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青年团队。他们攻克了钛合金粉末近净成形等关键技术难题,破解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的难题。他们研制出的氢泵叶轮,不仅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心脏”提供支撑,还让航空发动机的寿命达到新的极限。

  这不是孤例——平均年龄39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俊团队,研制出机器化学家,正在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平均年龄40岁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峰滔团队,突破光解水催化剂电荷分离方面的难题,为加速绿色清洁能源应用创造了可能……

科技“国家队”肩扛“国家责”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任晖摄/光明图片

  他们何以能脱颖而出?

  这背后,是科技体制机制的改善——开展“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试点,为青年人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做科研;实行特聘研究岗位制度、改革科研评价体制,让优秀科研人员不再“为指标而科研”“为绩效而科研”,关注最关键的学术问题……

  加快自主培养拔尖科技人才,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成立75年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累计为国家培养了35万余名高水平科技人才。

  如今,中国科学院又给自己“加码”——到2035年,将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体系,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技领域博士研究生为重点,为国家输送10万名左右活跃在科技创新一线、能够在世界科技前沿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同台竞技的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

  怎么做到?科教融合是趋势。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技领域博士研究生为重点,培养拔尖科技人才;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实现“科”“教”全链条、全要素、全主体深度融合;坚持走自主培养之路,同时强化开放创新环境下的协同育人……中国科学院已行动起来。

  铸魂不是“门面工程”,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持

  10月16日,静谧的北京怀柔丛山之中忽然热闹起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

  这一刻,“两弹一星”精神有了具象。那些外表斑驳的建筑,是钱学森亲自选址的怀柔火箭试验基地老房子,“两弹一星”研制中的很多关键技术试验就在这里完成。那5000余件珍贵文物,是“两弹一星”研制相关的档案史料、重要仪器设备……

  这一刻,过去、现在、未来传承有序。白发皤然的,是“两弹一星”研制亲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侯洵,钱三强之女钱民协,杨嘉墀之女杨西……正值壮年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青春洋溢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青年学子们。

  为何要花大力气做一个纪念馆?

  “我们希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让我们的青年学子将来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说。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持,没有信仰和理想,工作容易走窄走偏。中国科学院各级党组织都有一项重点工作: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深入思考人生价值与梦想。这不是分散科研精力的“门面工程”,而是为了未来发展锚定航向的关键举措。

  “我们是一片雪花,降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一群年轻人的深情自白。

科技“国家队”肩扛“国家责”

甘肃重离子医院 资料图片

  他们行走在东北、西北、华北的雪地上,坚持在零下30摄氏度的野外反复试验,最终掌握了适合于我国的冰状雪制作技术和储雪技术,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设备,有力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的顺利进行。

  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施雅风冰冻圈科研攻关突击队。这支以我国冰川学家施雅风命名的团队,由13人组成,平均年龄35岁。年轻人的行动,是对老一辈科学家宝贵精神的最好传承。

  200支以钱学森、赵九章、施雅风等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18家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56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这些响亮的名字背后有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在事业中孕育而生的精神,又引领着科研人员成就更伟大的事业。

  75载,再出发。从17个研究所的千余名科研人员,发展壮大到100多个研究机构、7万余人的创新队伍;从“向科学进军”的火车头、“科学春天”里的先行者,再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中国科学院和广大科研人员仍在路上。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1日 07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邕江引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这是智能滴灌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既让植物不缺水,又能节省水资源。”日前,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慧泉小学,一群小讲解员正在向大家讲解智能滴灌系统的奇妙之处。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