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科学的“广告”更有效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让科学的“广告”更有效

来源:光明网2024-11-01 14:11

  曾经一度有一句非常风靡的广告词:不看广告看疗效。这句话似乎也可以应用到科普上来,在科普领域,有不少专家都主张科普是科学的广告,其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对科学的兴趣,不是为了给读者上课。比如“博物君”张辰亮在一次采访中就谈到,“广告就是给产品做科普,用各种各样的模式、传播手法去推动,让大众就会有兴趣去了解、购买这个产品;科普就是给科学做广告,把科学这个产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不要指望一股脑都灌进老百姓的头脑里——要一点一点地用轻松快乐的方式去传播,大家接受起来就很容易,而且还会帮助你去传播。”

  如果各位认同上述观点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反思一下如何来衡量“广告”的效果,或者说我们用科普的方式给科学做的广告带来了什么最终的结果。这其实涉及科普的有效度这个话题。

  按其本意理解,“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具有一定的效果,广义上讲,有效传播(Effective Communication)是指所传播的信息能到达受传者并被受传者接收和理解。曹天元老师曾经表示,“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大众传播”,所以对有效度的衡量则需要考察它是否改变了人们态度,或者让人们付诸行动,从而使之符合传播者的意图。

  当然,科普必然要追求有效度,否则就会变成无效的传播,这样的结果不仅会浪费社会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打消科学家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但是我们该如何衡量有效度这个指标呢?或者说我们在做科普的过程中要怎么样贯彻这样的理念呢?

  如今公众获取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在这个用指尖就可以获得实时的在线信息的时代,公众需要知道的是某些具体的东西,还是需要更确切地知道如何获取这些东西?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效是让人们“知其然”还是“知其所以然”,有效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行为,那么同时我们是否也需要注重过程导向?或者说我们是否需要关注当前的一些转变,从而提高科普的有效度呢?

  科普要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那么什么样的公众才是具备科学素质的?2021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表述上,该文件与2006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有一定的调整,2006年文件的表述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这也表明,新时代的科普工作不能仅仅传播和“搬运”科学知识,而要从单纯地传播知识跃升到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因而我们需要关注科普从知识补课到价值引领,从科学是什么到科学为什么,从而推动科普的高质量发展。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毕竟我们需要更多的科普工作来推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做的有效度会更加明显,因为它不仅是让人们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而是更会让人们掌握了必要的科学方法,具有了理性的科学态度,并且能够深谙科学精神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指导个人的生活。

  正如马可·奥勒留所说,“我们所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尤其是在以“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为特征的“后真相”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达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理性。因为“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与告诉公众一些科学知识同样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一些科学方法,让他们知道在需要某些信息和知识的时候到哪里去寻找。同时,因为知识是“固化”的,我们需要通过科普让知识“活化”起来,这也是所谓的“授人以渔”,毕竟“人生中所有关键时刻,你的思考方式比知识更重要。”

  因而科普的有效度就不能只让人们“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不能依赖于“缺失模型”所隐含的假设来开展科普,也就是公众是一个等待用科学知识去填补的“空瓶子”,如果公众掌握足够多的科学知识,那么他们对科学的态度就越积极,因而也就越有可能做出理性而明智的决策。但是后续开展的相应研究却发现,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实际上是非常微弱的。

  对科普有效度的关注需要从单纯地传播知识拓展到把着力点放在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当然这里面离不开科学知识的牵引。

  对有效度的追求应该成为科普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当然这里面还涉及科普效果评估的问题。不过我们在这里倡导的是,在一开始就把对有效度的理念融入到科普工作的策划之中,或者说对其进行前置。 (王大鹏,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