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集装箱里,种出垂直农业的未来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在集装箱里,种出垂直农业的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11-08 09:57

  为了种出茁壮可口的生菜,这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科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高校院所的年轻人使出浑身解数:“大模型+小模型”智能控制系统、空调节能控制算法、冷凝水回收、旋转式种植架……最终,产量高、品质好、能耗低、花费少的队伍将会胜出。在集装箱里长出的,将是垂直农业的未来。

  2024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熊元科(右二)和他的队友在植物工厂实验室合影。

  杨浩在中国农业大学温室测量黄瓜植株的光合性能。

  秦楚汉(左一)和同事在上海的办公室里搭建种植模块并合影。

  2024年7月,广东,熊元科(左一)在植物工厂参观交流。本组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码农”转型“菜农”

  2016年,秦楚汉在加拿大一家智能自行车公司做软件产品开发,因为“爱折腾”,他一直在寻觅新的创业领域和机遇。当时,国内共享单车风靡,有朋友建议他“复制”到加拿大,“肯定很赚钱”。但他没有追逐“风口”,而是想找到一个能长期追求的事业。

  从“码农”转变为“菜农”的契机源于他在一期播客中听到“恶劣天气和地质灾害都能立即切断粮食供应”的信息,这触发了秦楚汉创业的火苗。半年后,秦楚汉辞职,在加拿大创办了一家垂直农业公司,他的同学、朋友几乎都在金融、计算机、咨询等行业。有人不解:“你一个码农,为啥要去农业挣钱?”

  作为程序员的秦楚汉认为,世界上每件复杂的事情都可以被量化,也都有规律可循。在他的头脑里,“‘万物皆可码代码’,农业生产也不例外”。

  小时候,在上海的家里,他观察阳台上大蒜生长、植物开花,认识到“有了合适的营养和温度就能长大”。入行之后,结合编程思维,秦楚汉想为植物生长创造不依赖自然环境的“象牙塔”,满足“温、光、水、气、肥”的需求。

  “象牙塔”的专业说法是“植物工厂”,也称为垂直农业。这是一种比温室大棚更有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计算机、电子传感系统等装备对植物生长的环境进行高精度、自动化控制。秦楚汉码代码的技能,在植物工厂大有用武之地。

  植物工厂颠覆了“迎合大自然节律变化”的原始耕种逻辑,在空空的房间里,为植物搭建“讨好型”自然环境,凭借AI技术,使环境反过来迎合植物的生长需要。作物把生长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生产效率和产量自然提升。

  以叶菜为例,传统农田种植一年只能种两三茬儿蔬菜,但植物工厂无须休耕,一年可以种植10-15茬儿,生长周期比露地栽培缩短五到八成。年亩产量可达传统农田栽培的数十倍至上百倍。这次参加比赛,秦楚汉种的是生菜,如果全年不间断生产,他估计同等面积年产量约是传统农业的40-70倍。

  “有1000种作物,就要码1000套代码。”每次增种一个品种,秦楚汉都要在海量的文献里“泡”一周,记录作物的基本信息和习性,琢磨国内外专家的经验和方法。

  灯光、空调、水泵、通风、种植架、监测水培溶液电导率和酸碱度、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光强度的传感器……这些因素都要接入代码。在设计算法初期,最密集的时候,秦楚汉每3-5分钟就要采集一次植物生长的各项数据,数据量达到六位数,基于植物生长所需的基准值,初始算法才能构建出来。

  植物是活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生长周期,需求各不相同。这意味着,代码中会产生很多变量,一个变量的产生,牵动其他数值的变化。有时候,含氧量偏离了几毫克,作物就会有“应激”反应。这些因素挑战着秦楚汉的耐心。

  “农业是一门非常浩瀚的学科,植物比人类存活的时间久,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体。”说起这些,秦楚汉的眼里满是敬畏。创业4年后,他才赚到钱。

  从“伺候”人到“伺候”菜

  10月的上海崇明岛上,25岁的熊元科也和队友们拥有一个集装箱。作为比赛“对手”的他,和秦楚汉有着同样的目标,“让人类不再看天吃饭”。

  种菜,熊元科是“门外汉”。在上海交通大学,他读研的方向是能源动力学,主要研究空调的能源系统。他在父母用软件抢菜时发现,上海的蔬菜是从外地运过来的,他想:为啥不直接在城市里种菜?

  “我想试着解决。”熊元科联系到学校研究植物工厂的老师和同学,大家一拍即合,一起参加了两届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他们需要咱们学动力的来解决节能减耗的问题”。

  在垂直农业中,用电构成最大的运营成本。相关数据显示,植物工厂种植一千克生菜需要消耗10度电左右,而电量成本占总成本的40%-70%。

  为了让普通农户用上植物工厂,降成本是比赛比拼的重要指标,主办方为每支参赛队伍设定了40万元的经费上限,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自动化系统和安装运输等开销。产量高、品质好、花费少的团队能获得最终胜利,这意味着光是技术牛,成本不可控,是赢不了的。

  熊元科团队的集装箱内部更亮堂。他们在箱体上贴了一种反光膜,能提高光的利用率,节省45%的光能耗。他们还研发了空调节能控制算法,将集装箱内原本每日70度的耗电量降到30度以下。其他参赛队伍也在节能方面费尽心思:遮光、改善通风、冷凝水回收,哪怕省一度电,都要尽力一试。

  为了提高每平方米的产量,熊元科团队给生菜听音乐。他们做了3组对照实验,一组听摇滚乐,一组听电子乐,还有一组安安静静。实验结果表明,一天听3个小时音乐的两组生菜,总体产量有10%左右的提升。

  相比种菜,熊元科更喜欢为菜服务。“植物比人更脆弱”,熊元科说,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很低,一旦离开了某个区间,它们很难活下去。以本次大赛种植的“优雅”生菜品种为例,它们最喜欢的温度在22摄氏度左右,大幅过热会造成烧心,降冷过头又容易限制长势。

  植物对环境越敏感、越脆弱,对人为操作的能力要求就越高,越能激发熊元科的战斗力。上一届比赛结束后,熊元科放弃了已经写了快一半的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地铁空调系统的研究,转而从头撰写与植物工厂相关的论文,在他看来,前者是“伺候”人,后者则是“伺候”植物。今年9月,他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植物工厂的生物环控能源系统。

  “植物每时每刻的需求都不大一样,就像没有人会一直吃炒米粉,总会想吃点别的。”熊元科是为植物配营养餐的厨师,决定他们什么时候“吃”蓝光,什么时候“补钙”。

  熊元科希望植物工厂能像冰箱和手机一样,让人们在家实现想吃什么种什么。“总有一天,我们要让家家户户吃上新鲜无公害食物,不再看天吃饭。”这位工科生觉得,如果这件事能做成,一定很酷。

  “有点甜、有点脆,也有点苦”

  熊元科尝过自己种的生菜:“有点甜、有点脆,有的也有点苦。”他点评道,“总体而言比市场上卖的好吃”。

  自从迷上种菜以后,秦楚汉的嘴巴变“刁”了。实验室里种的番茄、豌豆尖、草莓刚成熟,他和同事摘下来就往嘴里送,他管这个叫——“活杀的”,因为实验室里很干净,根本不用洗,他们吃到的是最新鲜、口感最佳的蔬果。

  与秦楚汉一起参加今年比赛的韩霖来自天津农学院。她忘不了第一次在实验室采收番茄时的情景,“一个个像红灯笼一样,吊在上面,特别好看”。

  她把它们摘下来,小心翼翼地放进箱子里,一口气摘了三大箱,要小推车才能搬动。咬上一口:“甜”,她将丰收的果实分享给老师和同学,自己吃了不知多少颗,“吃完后很长时间,嘴里都弥漫着番茄的清香”。

  跟完全跨专业的秦楚汉和熊元科不一样,韩霖学的是园艺学,以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摆弄花花草草的人。今年4月,她参加学校联合培养计划,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学习种番茄、种生菜。

  “农活看起来少,干起来多。”这个23岁的姑娘说。队友李生辉(化名)难忘韩霖和几个女生“趴”在田里刨坑的场景。

  韩霖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水肥环境对番茄影响的模型,训练智能水肥机实现自动调配、灌溉的功能。但在机器达到智能化之前,她的日常工作是密集地监测、记录数据:灌进去多少、作物长出来多少、叶片数是多少……至少需要采集3个多月的数据,最密集的时候5分钟就要测一次。有一次北京下大暴雨,她冲到实验室看作物,抵达时发现门口已放着两把湿漉漉的伞,有小伙伴已经赶来了。

  有一段时间,韩霖发现番茄的叶片发黄、卷边,有些干枯,她急得连续3周每天都在实验室守候,一边喷药一边念叨着:“小番茄,你们今天怎么样?快点好起来呀。”有时,韩霖还会梦见番茄,“闭上眼睛,脑子里全是番茄”。

  韩霖不觉得累,反而越干越有劲。“看到这些小生命一天天长大,能带给我很多能量。”韩霖说,凑近生菜时,能闻到一股甜甜的味道。她告诉记者,生菜的甜和番茄的甜是不一样的,一走进种番茄的实验室,甜味就扑面而来,“叶子比果实甜”。

  在将实验成果写成论文的时候,韩霖下定决心,将来要从事与垂直农业相关的工作。李生辉在内的同队组员,也将垂直农业作为长期的职业方向。

  比赛主办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参赛年轻人中,90%表示将来会从事农业。李生辉想过,干这行将来收入可能不会太高,同专业的同学中,只有他选择农业,但他很坚定:“只要我学的东西真的有用。”

  李生辉出生在农村,但这之前从没种过地,也从未想过要种菜。父母在地里辛苦劳作,种玉米、番茄、绿叶菜。小时候的他不懂怎么种菜,现在长大了,父母也不懂他怎么种菜。他把父母种菜的经验码成集装箱里的算法模型,希望有一天,家乡的人能用上这套新技术。

  韩霖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现在,我们科研人员的劳动强度大一些,等这些智能装备实现之后,就能大大减少农民的劳动时间。”

  “让弯腰种地的人少一些”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种生菜时的情景,杨浩感到“特别开心、特别骄傲”。

  杨浩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连续4年参加拼多多主办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他“跨”的学科可谓丰富,本科学机械工程,跨考电气类研究生,调剂到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他种的第一种作物就是生菜,至今,他已经和生菜“朝夕相处”了8年。

  今年,作为队长的杨浩,给团队起名“赛博农人”,意思是要成为“智慧新农人”,他希望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赋能农业,“让弯腰种地的人少一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菜生产国,生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按每平方米的产量算,我们还有一定差距。”本届比赛评委、浙江大学数字农业与农村研究中心主任何勇告诉记者。中国对植物工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商业化植物工厂250余座。在农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日本,10年前,植物工厂的数量已接近200座。

  2022年,秦楚汉的初创公司登上加拿大的“科创板”,市值约有2亿元人民币。但他放弃了刚有些起色的公司,说服大部分同事一起回国。他认为,植物工厂在国内是蓝海行业,也是具备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

  回国那年秦楚汉30岁。他怀揣着美好愿景,也不断迎接各种挑战。当时,国内市场对植物工厂的接受程度较低,价格高是主要因素,他种的菜比田里的菜贵了至少3倍,“100个投资人中都不一定会有一个人认可”。有时还要面对“箱子里种的菜能好吃吗”的质疑。

  几乎没有盈利的头两年,秦楚汉难免感到困惑。植物的成长和更新,给了他适应变化无常的韧性,他始终坚信,“这是值得付出青春的行业”。

  作为首次参赛的选手,秦楚汉今年在比赛中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这里,他们一起认真地讨论如何“阅读”生菜的心情、生菜烧边的原因、节能的方法、商业化的可能性……在评委何勇看来,这是一群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人,他们对垂直农业的热情和投入让他动容,“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这样有知识、有技能、有理想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我想通过我们这些人让整个产业发生质变,那样的话,下一代人再进入这行的时候,就不会觉得薪资和计算机、金融行业有什么落差。”杨浩的师弟陈坚说。今年刚满24岁的他,准备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联合国人口学家估算,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6亿。“秦楚汉和熊元科们”,正试图改变“人类靠天吃饭的命运”。

  崇明岛上的集装箱里,生菜在这群年轻人的呵护下,静静长大。30多天后,这个约40立方米的集装箱里,将长出绿油油的生菜。他们共同期待,在这个充满科技感的空间里,长出垂直农业的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仟煜 记者 王烨捷)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 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京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