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绿色科技为世界注入“绿色动能”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绿色科技为世界注入“绿色动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1-14 06:10

  【科学随笔】

  作者:陈超凡(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该电站全面投运后,预计每年将为南非电网贡献约480吉瓦时的清洁电力,缓解当地电力短缺的同时,助力其实现绿色转型。

  绿色科技走出国门、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的背后,是我国全面推进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和累累硕果。同时,也彰显出绿色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方面的巨大潜力以及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由绿色科技创新和突破、资源环境等绿色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绿色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壮大而催生,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不仅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求和特征,还蕴含着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绿色科技领域全球领先的国家,近5年世界级绿色专利数量从每年1.1万件激增至3.7万件。绿色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催生并壮大了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达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近30%,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形成适应绿色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绿色生产要素创新配置,释放高水平绿色科技创新潜能,构建高质量绿色科技产业体系,加快塑造绿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而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进。具体如下:

  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壮大企业、创新平台基地、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关键核心绿色科技协同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绿色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提升绿色科技供给能力;打通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痛点、难点,促进绿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支持绿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对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风险分担,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完善绿色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技术评价、人才培养、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和配套体系建设。

  构建与绿色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机制,持续加强“绿色”人才培养、提升劳动者的“绿色”素养,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为绿色科技发展提供智力资本;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打破妨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融合渗透,完善数据与资本、劳动、资源、环境、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和产业环境之间的协同联动和深度融合机制。

  完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支持和引导企业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优化支持产业转型的政策工具,推进传统产业在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实现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聚焦绿色低碳算力、新能源、装备制造、环保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围绕制约绿色科技发展的瓶颈环节,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和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聚焦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能源和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围绕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绿色产业集群,健全提升优势绿色产业领先地位的体制机制;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供给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4日 16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漳县:震后群众安置及排险工作有序进行

  • 银铜器加工“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9月27日0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4:15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2025-09-28 04:15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