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玩梗视频,暗藏法律风险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AI玩梗视频,暗藏法律风险

来源:解放日报2024-11-20 11:08

  “你再不起床,我就远程操控小米SU7撞你!”最近,一款语音闹钟在社交媒体风靡,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以其极具辨识度的声音“骂你”起床。这是网友用AI软件合成的语音。除雷军之外,各热门综艺节目、影视剧也纷纷成为AI软件恶搞对象,被生成玩梗段子、视频。

  尽管在很多人眼中,使用AI软件制作玩梗视频是玩笑也是创意,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这样的行为已存在法律风险。

  “脑洞大开”玩梗

  不久前,黄磊、何炅在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吃饭时的互动成了网友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个节目原视频片段里,一向在节目中对黄磊厨艺大加赞赏的何炅,在刚起床时吃到对方制作的加了辣椒和胡椒的米稀,随即露出耐人寻味的表情并将食物摆在一边,被一些网友称为“高情商何老师难得没有把持住的一次”。随后这一片段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有的视频中,何炅忍不住和黄磊拳脚相向;有的视频里两人掏出冲锋枪彼此对轰。

  有人甚至将这样的玩梗视频做成了连续剧。在社交平台上,有人不断连载改编版的《甄嬛传》,甄嬛因被温实初退婚开始走上修仙之路,还被送往《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进修……

  搜索手机应用,能找到大量这样的AI软件,几乎全部需要收费。只需要一张图片、几秒钟的音频,配合相应的文字描述,就能生成一段连贯的音频或视频。

  记者以上海博物馆所藏文物清多罗定郡王印的图片为素材,上传至一款AI软件,描述其“张开大口”“一跃而起”,3分钟后一段视频即告生成。不过,AI对这件文物似乎并不了解,麒麟张开大口后被处理成西方卡通片中常见的恶犬狂吠的形象,最后的转身抖尾动作又接近孔雀开屏的状态。随后记者修改描述文字“像狮子一样行动”,再次生成的视频中麒麟便综合了狮子跳跃撕咬的动态。

  AI生成视频的便利化,让网友“脑洞大开”的创意有了挥洒空间。例如各种AI再造的《甄嬛传》,在各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都获得不错的流量。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玩梗视频,不少网友自发喊出“停止这种AI视频”,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而作为视频、音频中的人物,也并非都喜欢自己成为素材被恶搞。今年国庆长假后期,雷军的语音就被人用AI制作成各种催人上班的语音。雷军后来回应此事表示“挺困扰挺不舒服”,也“希望大家不要再玩了”。不过这并未阻止网友们的玩梗热情,“雷军骂人”语音已被制作成手机铃声、闹钟声等。

  AI运用边界在哪

  “AI是很好的技术,也让用户的创意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得以发挥。但是运用边界在哪里?”记者走访一些市民获悉,AI的应用范围应有所规范,随意滥用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困扰,也会给普通网友带来麻烦。

  在一些法律界人士看来,这样的玩法也涉嫌侵权。例如以《甄嬛传》这样的影视剧为素材进行的AI创作,尽管AI生成视频已改变了剧情甚至演员的嘴型,但仍使用了原始作品的画面,涉嫌侵犯作品的著作权。按照法律规定,著作权人享有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改编权等权利。

  此外,使用综艺节目片段肆意改编的AI视频,除涉嫌侵犯节目版权外,也涉嫌侵犯节目嘉宾的肖像和名誉等权利。即使“雷军骂人”那样的音频,同样涉嫌侵权。此前最高法就披露过AI生成他人声音侵权案例:配音演员殷某与某文化公司合作,约定经原告录制形成的作品著作权归公司所有。后某软件公司从该文化公司获得声音来源,AI化后提供给某科技公司。殷某将相关公司全部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该科技公司和软件公司向原告赔礼道歉,该文化公司和软件公司赔偿原告共计25万元。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使用AI软件生成的音频和视频,声音、样貌未必完全符合原始所有者特征,例如“雷军骂人”音频中虽能辨别雷军的音色,但还是与其本人声音存在差别,引发纠纷存在举证困难。而此前法院也曾在数起案例中确认AI生成的作品属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随着未来AI进一步发展,未来还有许多争议问题,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记者简工博)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洞庭湖区收粮忙

  • 第七届天津直博会即将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