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如何区分寒潮与冷空气?此轮寒潮有何特点?专家解读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如何区分寒潮与冷空气?此轮寒潮有何特点?专家解读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11-25 09:23

  中央气象台24日18时升级寒潮预警为黄色,同时,继续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24日20时至28日08时,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6~10℃,其中,华北北部、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等地部分地区降温12~14℃,局地16℃以上。28日前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苏皖北部至河南南部一带,其中,大别山、黄山等高海拔山区最低气温也将低于0℃。

  如何区分寒潮与冷空气?此轮寒潮有何特点?

  虽然说没有寒潮的冬天不是完整的,但如果认定寒潮是冬季才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一年四季都会有寒潮抛头露面,当然它最喜欢春秋两季。由于春秋季基础温度高,寒潮一到来,容易让气温大幅度降低,人们的体感就会很冷。而在隆冬时节,基础气温本来就低,气温很难再往下打压,给人们留下的感觉就比较弱。

  从国家气候中心“1951年至2020年逐月寒潮次数总和”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寒潮在11月表现最突出,1951到2020年在我国一共出现了68次,相反在6到7月,则一次都没有露面。

  此外,寒潮在我国影响到的范围也很大,一般来说3到7天就可以从新疆跑到广东,日行千里。最厉害的时候曾一路狂奔到赤道。

  那么,寒潮与我们常听到的冷空气有着怎样的区别?我们该如何区分寒潮与冷空气呢?此轮寒潮又有何特点?来听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沈雨旸带来的解读↓

  寒潮其实本质上也是冷空气,但是它得是非常具有实力的冷空气。

  实力一方面体现在降温的幅度要足够的大,另一方面就是降温之后的气温要足够低。根据冷空气等级的国家标准,把冷空气从弱到强划分为了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要达到寒潮的标准,需要某个地方在24小时之内最低气温的降幅大于等于8摄氏度,或者是48小时内降温的幅度大于等于10摄氏度,或者是72小时之内降温幅度大于等于12摄氏度。而且日最低气温要降到四摄氏度以下,所以说寒潮可以说是冷空气当中的强者。

  当然它带来的天气也是非常复杂的,像是这种速冻式的降温、大风,而且如果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相遇,还会制造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一般来说寒潮的活跃期是在冬半年,也就是十月到次年4月的这段时间。

  从以往的数据统计来看,寒潮最多发的月份是在11月,其次就是10月份和3月份。之所以是在冬春交替还有秋冬交替的时节,寒潮比较多发,其实也是因为这段时间容易出现实力比较强的冷空气,而且前期基础气温相对比较高,所以容易出现大幅度的降温,从而达到寒潮的标准。隆冬时节因为基础气温已经比较低了,所以即使有很强的冷空气,气温的下降幅度可能也比较有限。

  目前正在影响我国的这次寒潮过程,其实也是出现在常年寒潮最频繁、最多发的月份。

  从南到北都要穿:全国羽绒服预警地图出炉

  寒潮来袭,不仅要为供水用水设施和交通设施“添衣保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要特别注意穿衣保暖了。

  “寒潮来袭别耍酷,不穿羽绒扛不住。”面对这波寒潮,您家里的终极保暖装备羽绒服必须出场了。我们也通过这张全国羽绒服预警地图,来看看您需要加长加厚款的羽绒服,还是防风短小款的羽绒服。

  25日,天寒地冻的区域扩大到我国北方大部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北部、新疆北部、内蒙古、黑龙江大部、甘肃大部、宁夏等地(深蓝色区域),最高气温都将在冰点之下,一整天将处于冰冻之中,需裹紧加长加厚款羽绒服。

  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大部、陕西中南部、辽宁、吉林等地区(浅蓝色区域)最高气温都将仅有个位数,寒意渐浓,需防风短小款保暖。

  此外,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将感受到寒潮的威力,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及贵州北部(黄色区域)早晚时段天气寒凉,外套加羽绒马甲可灵活应对气温变化。

  而在云南大部、华南和江南南部地区(橙色区域),还是暖意尚存,羽绒服无需登场。

  那么,未来几天此轮寒潮将如何发展?影响哪里?

  目前这轮寒潮24日主要还是影响西北地区,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风降温降雪天气。未来三天寒潮会继续东移南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更多地方。

  这次寒潮影响的范围还是很广的,从西北地区到华北、东北,往南到江南、华南,很多地方都会受到影响,带来的天气也比较复杂,像是大风、降温、雨雪都会出现。

  气温方面,未来三天中东部地区的降温还是很明显的,气温普遍会下降6到10摄氏度,相对来说北方的降温会更强,尤其是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不少地方降温的幅度能达到12到14摄氏度,局地16摄氏度以上。

  整体来看,最高气温的低点普遍是在26到27日前后,最低气温的低点大多是在27到28日的早晨,最低气温的零度线会南压到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一带,而且北方不少地方会伴有大风,风寒效应是比较明显的。

  这次寒潮因为有冷暖空气的相遇,所以雨雪天气也是比较广泛。北方的不少地方会出现降雪或者是雨雪相态的转换,尤其是在内蒙古的东部、东北这一带,25到26日要防范强降雪天气,而且东北地区还是以湿雪为主,很容易出现道路结冰。提醒大家出门时多关注路况,注意安全。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