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自2017年出版以来,历经八载,《蓝皮书》持续记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推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理念,在业界和社会上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蓝皮书》编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是数据年,整体呈现科技期刊全貌,第二、三年是主题年,探讨期刊发展前沿、热点议题。英文版《蓝皮书》每年通过法国EDP Sciences出版平台面向全球发布,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STM将《蓝皮书》数据吸纳到其年报中。
近日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以官方数据和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文献调研、数据挖掘、科学计量、专家咨询等方法,实事求是地剖析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建议。
01
从数量上看,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略有增加。从2022年的5163种提升至2023年的5211种,新增加的48种主要是英文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区域分布、出版周期、学科分布等方面相对稳定。
从期刊年检数据看,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分散,但已经以集群化、平台化方式聚集发展。从主管单位看,共有1314个主管单位,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3.97种期刊,65.83%的主管单位主管1种期刊;从主办单位看,共有3217个主办单位,76.87%的主办单位主办1种期刊;从出版单位看,共有4470个出版单位,96.04%的出版单位出版1种期刊,出版10种及以上的出版单位仅有11个。随着我国学术平台和期刊集群建设的快速发展,基于平台的期刊集群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入选的13家集群试点单位聚集了1411种中文科技期刊、324种英文科技期刊和51种中英双语及其他语种科技期刊,其中8个集群的期刊规模超过100种;集群试点单位聚集期刊共计1786种,超过1/3的期刊进入集群发展模式。
从学历和职称来看,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整体学科素养高。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总数为3.76万人,人员构成主要是采编人员,占61.13%。42.99%的人员是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英文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学历以硕士和博士为主,占81.07%,中文科技期刊的从业人员硕士和博士占比为47.19%。
从影响力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近十年,中国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不断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从图上可看出,2019年以后上升趋势尤为明显,由此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后,科技期刊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图片
图为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文量有所增加,且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91%的英文科技期刊分布在工程技术、理学和医学三大领域,占比分别为41%、29%和21%。2022年,英文科技期刊均发文量为101篇,相比2021年增长3.27%。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上升,相比2021年,2022年刊均总被引频次为617.34,增长10.37%,刊均影响因子为0.717,增长15.83%,即年指标均值为0.162,增长35%。随着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
02
中国学者论文发表数量大,但是中国的SCI期刊数量少。
2023年,中国作者SCI发文量为72.87万篇,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中国SCI期刊数量少,发表中国作者论文仅3.34万篇,占中国作者SCI发文量的比例不足5%。
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是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主要来源,占总量的88.41%。近3年,尽管中国SCI期刊数量、发文量及全球占比均在稳步增长,但相对中国作者发文量的全球占比仍然偏低。
近十年(2014-2023年),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数经历了连续增长的发展过程,2023年首次略有降低的情况;同期,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自2017年起持续稳定增长。中国作者发文数均远高于中国SCI期刊发文数,2023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是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的19.27倍,相较于2014年的9.45倍,差距逐渐加大。中国SCI期刊境外作者发文比例于2020年达到高峰值,为19.76%,随后逐年小幅降低,2023年为17.49%。
中国SCI期刊学术质量显著提升。
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和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从被引频次看,中国作者发文占全球三分之一,被引频次200多万次,占全球的43%。从引文影响力看,2023年,中国SCI期刊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为4.02,中国作者SCI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为2.84,二者均高于全球论文引文影响力(2.21)。
从Q1区占比看,近十年中国SCI期刊学术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160种中国期刊入选Q1区,占比66.67%;中国作者的Q1区论文数为42万多篇,占全球的37%。中国SCI期刊Q1区论文数上升趋势明显,2014年Q1区论文占比为6.28%,2023年的比例增长到65.70%,即六成以上的中国期刊论文为Q1区论文。
中文科技期刊的论文影响力持续提升,但发文量呈逐年减少趋势。
中文科技期刊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内复合总被引频次、刊均复合总被引均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在3.03%-9.69%。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刊均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提升显著,2022年比2020年分别增长47%、29.53%、81.86%。
从单篇论文看,近十年(2014-2024年),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15.82万篇。
据CNKI数据,2023年中文科技期刊发表可被引文献99.73万篇,比2022年降低了1.19%。网络首发、增强出版、双语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促进中文科技期刊快速传播。
03
《蓝皮书(2024)》从影响稿源因素、开放获取出版、评价体系、科研诚信建设四个维度分析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生态。
影响稿源因素方面,从科学家的视角出发,开展了影响中文科技期刊稿源的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作者的投稿意向受到期刊传播力、服务质量、科研评价政策导向等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开放获取出版方面,中国学者积极融入开放科学,近3年中国学者发表的全球论文中OA论文占比接近50%。随着开放科学的不断发展,中文科技期刊在开放出版模式、版权管理制度、OA平台建设、科学数据出版等方面不断提升理解和认识,开展积极的实践探索。中文科技期刊开放出版模式主要有金色OA和青铜OA两种。中文科技期刊大多选择青铜OA的出版模式,有672种,占比79.15%,即论文出版后直接免费开放全文访问;金色OA有177种,占比20.85%。许多中文OA期刊虽不符合开放获取政策,但支持在自建网站上全文获取,共有1367种。
评价体系方面,评价工作对科技期刊发展具有“指挥棒”作用。实践层面上,多个部门和机构进行了重要探索和尝试,注重中外期刊“同质等效”和论文的代表作评价。“同质等效”评价主要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总汇》和《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论文代表作评价已推出,如《学术精要数据库》和“领跑者5000”等。
科研诚信方面,期刊是科研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出版规范建设需进一步完善,还需加强与国际的协同,截至2024年10月,加入COPE的中国期刊仅有622种。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学术出版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中文科技期刊要积极探索借助AI技术开展数智实践,为维护科研诚信和促进学术规范建立新标准。
04
从学术期刊、技术期刊和科普期刊三个维度,《蓝皮书》阐述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不同路径。
首先是作为发布科研成果的学术期刊,其主要特色是:通过策划专题/专栏/专刊,聚焦学科热点和前沿领域,展现中国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办刊机制和流程,提升办刊效率;搭建多元化新媒体传播矩阵,提升知识服务能力;探索多元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其次是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知识传播与交流的技术期刊,其主要特色是:紧密贴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项目,提升国家科技自信与国际影响力;以实际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推动先进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增强行业内的交流互动;探索集群与集团发展,助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第三是科普期刊,分为少儿科普期刊和成人科普期刊,其中少儿科普期刊,着重发挥科学家作用,突出原创内容,将科学与教育完美融合;成人科普期刊,发挥权威内容的资源优势,服务生产生活,有机地促进科学与文化的融合。
05
基于Scopus数据库,分析不同语言期刊的数量、发文情况、影响力及学科结构,《蓝皮书(2024)》提出对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
首先是不同语言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收录方面,Scopus数据库收录了2.8万多种期刊,其中英文科技期刊有2.2万多种,非英文科技期刊近6000种。除英语外,另7种语言的期刊,数量分别超过500种,依次为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中文、俄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收录的英文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比例为23.93%,非英文科技期刊的比例为33.78%,虽然中文科技期刊数超过500种,但被数据库认定为开放获取的期刊只有2.79%,占比较低。
发文量方面,Scopus收录英文科技期刊,年度平均发文量115.86篇,发文量中位数是41.75篇。非英文科技期刊,只有中文科技期刊的平均发文量是181.38篇,发文量中位数是140.75篇,远远超过英文科技期刊。
影响力方面,2023英文科技期刊的CiteScore均值是4.5,远高于非英文科技期刊的CiteScore均值1.0;超过2/3的英文科技期刊排名在学科前1/2,非英文科技期刊,只有1/4在学科前1/2;Q1区占比超过10%的非英文科技期刊有3种,依次为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总被引频次、SJR2023均值(估算期刊影响力的指标,由西班牙国家研究机构提出,根据期刊的学科领域、期刊质量与声誉对引用次数进行加权计算,该数值可跨学科比较)、CiteScore 2023均值排名第1,但中文科技期刊Q1区和Q2区占比都排名第8,高影响力期刊数量仍有提升空间。
其次非英语母语期刊出版研究。
高质量的非英语母语期刊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资源,办好本土期刊,找准定位,推动构建本国学术科研生态,更好服务本国科研人员,具有重大的意义。
基于Ulrichsweb数据库,对日本、俄罗斯、巴西、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典型非英语母语国家,本土学术期刊出版的现状进行调研。相较而言,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评价发展较为成熟,评价指标正在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拓展到社交媒体影响力,并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
第三是非英语母语期刊案例的启示。
非英语母语期刊有三种独特优势:一是学者身份认同,二是更好地传递专业概念,三是贴近本土需求。
由于语言影响、文化差异影响,非英语母语期刊与英语期刊的天然受众不同,从日、俄、德、法等国家的典型案例显示,双语对照出版已成为非英语母语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本国语言的期刊能够更好服务本土作者和读者,本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要重点关注学术贡献和质量、技术和应用创新、编委和作者团队情况等。
06
中文科技期刊共有4556种,数量占比87.43%,质量相较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还有一定的差距,且在政策、经费、学术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差距更加明显,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增加了中文科技期刊资助比例。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承载力和传播能力,距离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要求,差距也较大。
中文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主要在: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严重缺乏;学术定位和学科布局问题依然严重,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OA出版发展十分缓慢,远远滞后于国际期刊;部分期刊仍处于“小作坊”式运作模式,新技术应用、知识服务、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然欠缺;应对新型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科研诚信挑战仍然存在。
推进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从科研生态、评价举措、发展条件等齐头并进,从引领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三个方面,服务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编辑出版服务能力,吸引优质稿源,首发于中国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借鉴国际出版机构成功经验,引导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开放获取出版、新技术应用、科研诚信协同治理等诸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0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意义、重要性和紧迫性,重拾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自信,积极关注并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
一系列努力,不仅是对科技期刊本身的革新与提升,更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是对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中国科技工作者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用中文讲述中国科技创新的故事,让全球共享中国智慧的璀璨光芒。
专家观点选摘
高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hLife 主编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讲好中国科学故事,必须要重视本土期刊的发展,尤其要有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
中文期刊必须要借鉴西方成熟的办刊模式,不仅要发挥学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作用,而且要发挥科学传播与科普的“平台”作用,满足科学共同体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在服务行业发展和创新需求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即支持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普与公众传播。期刊应承担起科普的责任,不仅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还要通过国际化的文章发布,使全世界共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这将有助于提升科学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
罗毅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激光》主编
结合中国激光杂志社的办刊实践,从坚持专家办刊、推动期刊质量与影响力提升、期刊和学科深度融合、打造自主产权的国际化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实现期刊集群化发展等方面,构建了一个高水平的期刊发展生态圈,向着既大又强的方向不断迈进。
中文科技期刊要围绕“四个面向”策划特色专题,坚守“刊会融合”服务学科发展、促进学术成果高质量传播,构建全方位融媒体传播体系,促进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陈云敏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主编
作为一名科研一线的学者,同时也是科技期刊的主编,我认为科技期刊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重要的知识基础设施。面对新的挑战,学者、主编要进一步与科技期刊平台携手,共同承担好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职责,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为科技兴盛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当前,发展自主科技期刊平台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融入全球学术前沿,把握学术话语权;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做好新知识传播;做好平台长远规划,发挥优势应对挑战。
要重视加强期刊平台的长远规划,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期刊平台发展道路,在应对挑战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基础设施,助力建设创新强国。
何满潮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
随着全球科技发展的迅猛推进,科学研究的边界不断拓宽,人类社会正逐渐进入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动力的时代,开放科学日益成为科学界共同的议题,它以开放获取、开放同行评议、开放数据共享等形式,提升科学研究透明度、可重复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本质是学术传播的载体,责任是帮助科学家更好、更准确地探索知识的边界,使命是推动科学进步,提升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文期刊应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学术界和工程界共同为解决国家面临的挑战,贡献智慧与力量。面向经济主战场,中文期刊应紧跟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步伐,关注新技术、新工艺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合作桥梁,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稿: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特约编辑 :刘荣 刘丽英 编辑:刘炎迅 责编:刘洞天 审核:张敬一 终审:刘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