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青春动能,舞出科普新篇章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青春动能,舞出科普新篇章

来源:光明网2024-12-24 10:46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他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是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基础,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强国建设的有生力量,也都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科普工作。

  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是传统科普力量的重要补充。根据《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科技工作者总体呈现趋于年轻化的态势。2017年,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当中,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占比接近半数,相较于第三次调查,这一占比提升了3.1%,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已经逐步壮大成为当下科学普及工作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融入无疑是除科学家、专业科普人员之外的有益补充。他们不仅扎根在科研一线参与科研实践,还深入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这能够确保其所科普的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让公众看得懂、听得见、用得上。同时,青年科技工作者还有着相对充裕的时间和饱满的热情投入科普工作当中,并能够快速适应当下技术变革产生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善于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以当下流行便捷的传播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科学普及,对公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此来改变过去传统俯视的、静态的、单向教化的方式,以平视的、动态的、双向互动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使公众易于接受和快速理解,由此能够确保科普内容的通俗性和互动性,让科学普及真正“润物细无声”。

  国家层面积极推进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真正投身到科普事业中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普工作者队伍是助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年来国家对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越发重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今年11月,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此次修订,更是新增了“科普人员”一章,明确指出通过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审和业绩考量等评价制度。这一内容的修订将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积极加入科学普及的队伍行列中来,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与社会各股科普力量共同肩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

  青年科技工作者应主动作为助力新时代科普再上新台阶。尽管青年科技工作者大部分精通本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但在将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科普知识的能力方面仍显不足,科普能力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参与科普工作的过程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还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科普理念,保持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状态,主动当好科普工作的生力军、排头兵。目前,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都在积极开展科普人才培育工作,比如中国科协组织举办的科普中国青年之星科普创作交流活动、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科普中国“星空计划”等一系列青年科普人才培育活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持续学习成长的平台。青年科技工作者应主动参与到当中去,深化科普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科普服务意识和技能,从而加强自身的科普素养和科普能力,以更有效地提升科普质效。

  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新时代的科普工作注入了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展现出蓬勃旺盛的创新活力。新时代赋予科普工作新的任务,新时代带给科普工作新的挑战,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正不断赋予科普新活力,带来新理念,拓展新视角,创新新方式,推动新发展,开启新篇章。相信未来在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与科学家、专业科普人员等多领域人才的共同努力下,“科普之翼”与“科技创新之翼”将真正实现“两翼齐飞”,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金梦瑶;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黄荣丽)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青岛:小小蓝莓果 致富金豆豆

  • 甘肃敦煌开通两条新航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