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成科技强国,只争朝夕——2024科技创新发展述评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建成科技强国,只争朝夕——2024科技创新发展述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2-30 03:50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年终岁尾,来自月球背面的“土特产”再次给世界带来惊喜!

  12月20日,中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分析,得到了人类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而仅仅一个月前,两项来自中国的月背月壤重大发现就曾为全球瞩目。

  从月球探测的后来者,到今年6月成功实现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凯旋”,中国以不断跃升的太空探测实力,闪耀于国际舞台。

  细数2024年,这样的“高光时刻”并不鲜见。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天眼”巡空、“梦想”扬帆……一项项“中国创新”如浪花般奔涌,每每令世人惊叹。

  一组数据佐证了这样的速度:2024年,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成为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听,号角已吹响。这一年,建成科技强国,只争朝夕!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欢迎队友!”2024年10月30日,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也是70后航天员蔡旭哲第2次实现飞天之梦,离他上一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仅仅过去22个月。

  的确,202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年已实施4次飞行任务,包括两艘天舟货运飞船和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共运送6名航天员入站。不断上演的“太空接力”,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加速迈向新高度的步伐。

  加速何止在九天?

  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这艘“国之重器”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和海域11000米钻探能力,从动工建造到交付使用,仅仅用了3年。

  1000颗!这是截至今年11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的数量,这个数字已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几乎占到人类已发现脉冲星总量的1/4。

  42.02万高斯!9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以这样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世界纪录,令我国乃至世界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攀上新高峰。

  …………

  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这一年,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神州大地加速涌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去年的24个,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

  活跃的科技活动,正带来创新的东方潮涌。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推进科技创新,制度是纲,纲举则目张。

  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随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拆障碍,破藩篱——

  身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徐爱国曾长期为职称晋升烦恼。多年来,她致力于我国数字土壤库的创建,基础性、应用性强,却很少能发表论文,按照以往的职称评审条件,“一直很吃亏”。

  如今,得益于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政策,研究所实行分类评价,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的“专属赛道”上,徐爱国凭借过硬的代表性成果脱颖而出。她说:“订好这把评价的‘尺子’,再量‘长短’,更好地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活力!”

  出新招,育“好苗”——

  金融可以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但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潜力和价值常常“看不懂”“不敢贷”“不愿投”,难题如何破?

  8月,科技部印发《“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帮助金融机构给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量化打分,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优秀企业集聚,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好苗子”企业冒出来。

  首次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科普在新时代的定位;发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进一步厘清前沿技术的“可为”“不可为”;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

  这一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改革愈行愈坚。

  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你试过“打飞的”上班吗?今年4月,深圳到珠海的大湾区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8月中旬起,跨省“飞的”每天在上海和江苏昆山之间往返;12月,杭州首个空中航站楼正式启用。技术突破,令“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北斗+”能有多高效?在新疆乌鲁木齐,北斗终端每日辅助完成油田巡检作业超2000项,提高巡检作业效率超30%;在皖北平原,植保无人机的飞行路线由北斗技术护航,喷洒农药精度达到厘米级。

  人工智能有多“无所不能”?依托智能技术,以前老师要判1小时的作业量,如今只需1分钟;利用视觉识别,家用监控器能对老人跌倒进行精准探测、秒级告警;只要一张小小芯片,食堂餐盘自动称重结算,省心省力。

  …………

  这一年,放眼中华大地,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嘉陵江畔,两江新区依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优势,“两江制造”变“两江智造”;彩云之南,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将承担培育发展世界级集群的重任;龙江大地,鹤岗正加速延展石墨开采、加工全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石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城市因“新”而活,区域向“新”而进。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看,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光明日报北京12月29日电)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30日 01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冰天雪地迎新年

  • 深圳年味渐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