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提升科学素质 赋能共同发展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提升科学素质 赋能共同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24-12-30 09:20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回应创新发展对科普的紧迫需求,适应科普工作形式、手段的新变化,必须推动科学素质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推动扩大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规模,分享提升科普服务水平的经验,研讨应对新一代技术给科普带来的挑战……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一项项务实倡议、一场场思想碰撞,道出了国际科技界期盼提升科学素质、赋能共同发展的心声。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无论是加速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还是面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科技创新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厚植科学沃土、筑牢创新根基,加强科普工作,推动科学素质建设越发关键。

  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同时,我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分享提升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比如,流动科技馆项目自2018年陆续赴缅甸、柬埔寨、俄罗斯开展国际巡展,带去丰富的科普资源;为防治全球重大迁飞害虫草地贪夜蛾,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组织国际防控研讨会,派出专家实地指导等方式,介绍中国防控的理念和解决方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回应创新发展对科普的紧迫需求,适应科普工作形式、手段的新变化,必须推动科学素质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进一步推动国际科技合作,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人。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越顺畅,创新成果共享越便利,就越能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为提升科学素质创造更有利条件。当今世界,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难以分割的创新链条,开放合作的大势不可阻挡。夯实公众科学素质的基础,需要汇聚智力资源,打破知识和技术的壁垒,让科技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促进全球科普工作互鉴互助。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去年通过的《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决议,就将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置于优先地位。在这方面,我国是倡导者更是实践者。自2019年开始,中国科协牵头筹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目前筹备委员会成员和观察员组织已达45家。

  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人们跨越“数字鸿沟”。眼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对科普内容生产及科学传播等带来深远影响。发挥好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能有效增加科普供给,提高科普服务的精准性,让科学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此外,还需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引导人们识别和防范相关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向上向善发展。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期待全球科技界真诚携手,共同努力,在更高起点上书写深化科学素质国际合作的新篇章。喻思南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