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国人大代表与专家建议:加快法治建设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与专家建议:加快法治建设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

来源:法治日报2024-12-31 09:04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中文译名为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中文译名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教育部近日公布了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第十六批18组推荐使用的外语词中文译名。记者注意到,本次推荐使用的外语中文译名均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相关。

  近段时间以来,人工智能教育话题被广泛提起。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与专家指出,数字化教育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要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基本,注重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此外,要不断完善教育数字化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适用类型和边界等进行规范。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推进教育智能化转型,被寄予更多期待。“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通知》提出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规划。

  早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就强调,为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教育部将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通过基地试点,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

  “人工智能对教育系统来说是把‘金钥匙’,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着教育的未来。”在今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在未来将对教育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3月28日,教育部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出包括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AI学习”专栏、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等4项具体行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

  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推进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知识,也包括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普及,不仅是为了应对全球科技竞争,也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具备科技素养的公民。

  全面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作为国内最早在中小学试水人工智能教育的省份之一,浙江省在几年前就逐步推进将人工智能内容渗透进中小学各阶段教学中;今年10月,北京市教委等4部门发布的《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市将推动中小学校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等方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近年来,不少地方和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但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当前各地探索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还是局限于过往的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等,未能与时俱进对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让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

  “要以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创新型人才。”刘晓静认为,应在教育模式转换方面进行发力。在智能时代,教育者是“教师+虚拟教师”,受教育者会变成“学生+虚拟伙伴”,教与学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交叉融合。因此,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把信息技术当作辅助工具的局面,设计出可操作性强、接受度高的智能教育应用场景,使人工智能深深融入教育体系,与学科、专业、课程深度交融,在主体、目标、内容、手段、环境、途径等方面凝练出新的教育要素,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新兴教育模式,构建出新的融合生态。

  《通知》为人工智能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课程中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要求,明确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标定位和内容要求。对于小学低年级段,要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则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提高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刘希娅在此前调研中发现,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仍有不少学校与教师对人工智能发展缺少关注,这也导致当前我国教师数字化素养普遍不高,缺乏科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虚拟现实交互学习等能力。

  对此,刘希娅建议加强对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的专项培训。要增加培训机会和平台,通过各类国培省培等项目,不限学科让更多教师参加数字化素养提升培训。同时,优化培训形式和策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认识和使用方面,让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验场景模拟、互动教学、生成性学习资源供给等操作,提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转变学习方式的意识和能力。

  《通知》提出,要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师资队伍建设,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充实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

  刘希娅补充指出,还应强化对教师、学生数字化素养的专项评价,对学校教育数字化建设和人工智能使用意识、使用能力进行评价督导。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从看硬件配备到深入课堂、深入日常看硬件使用的内涵转变,并将评价结果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挂钩。

  应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本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教育”被广泛提及,教育数字化如何良性发展引发了不少业内专家的思考。

  “教育数字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例如‘遵从天性’‘因材施教’等不会随着新技术出现而改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教育数字化虽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必须在遵从教育原理与规律、坚守教育目的与价值基础上推动,要确定并落实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作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基本准则,避免出现形式化、功利化、低效的教育数字化。

  《通知》特别强调了“以人为本发展人工智能教学”这一理念,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能让教育数字化成为法外之地。”储朝晖提出,应重视并尽快同步开展数字化法治建设,及时、同步、加快与之相对应的法治与规范建设,比如,通过制定数字化法、教育数字化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教育数字化发展,明确人工智能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使用的标准等内容。要确保所有人在权利平等基础上使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确保用户的自主选择权,不能因教育数字化发展而造成师生以及教育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不平衡、不平等。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老弄堂“上新”蛇年灯会

  • 黑龙江哈尔滨:夜游园 赏冰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