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5年,科技将带来哪些新希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2025年,科技将带来哪些新希望

来源:文汇报2025-01-10 11:36

  从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嫦娥六号首次带回月背珍贵样本,到猴痘病毒传播拉响警报、CAR-T疗法破解免疫性疾病难题,刚刚过去的2024年,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新希望的同时,也在提出警示。

  展望2025年,《自然》《科学》杂志于近日先后发布值得期待的科学事件,分别涉及医学、太空探索、气候变化等领域。

  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科学将在探索与创新中持续前行,为解决未来世界的诸多问题寻找新的方向和路径。

  ■本报记者 孙欣祺/编译

  《自然》杂志近期发布2025年科学事件展望。这些事件预示着科学在未知领域的不断挺进,有望为人类认知世界、改善生活带来全新突破,引领我们迈向更具想象空间的未来。

  多款减肥神药上市冲刺

  继“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及其他GLP-1受体激动剂大获成功之后,新一批肥胖症治疗药物的试验结果及药监部门批文,很可能会在2025年落地。美国制药公司礼来将完成其口服药物Orforglipron的三期临床试验,并对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安全性进行评估。该药生产工艺更简单,成本也可能低于现有药物。

  礼来的三重激动剂药物Retatrutide将在2025年继续推进临床试验。在二期临床试验中,Retatrutide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疗效,服用最高剂量的患者在11个月内体重下降了24.2%,而在类似时间段内,现有药物通常能使患者减重15%—20%。

  此外,针对血糖控制和代谢的两条通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千橡市的安进公司研发的新药Maritide准备开展三期临床试验,该药将可每月给药一次。

  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探索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潜力,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成瘾。

  2025年还可能迎来疼痛治疗方式的标志性转折点。美国监管机构预计将在本月完成对非阿片类镇痛药Suzetrigine的审查。一旦获批,这款由波士顿福泰制药公司研发的药物,将代表其所在的药品类别,在治疗急性疼痛发作上开创20多年来的先河。

  新机器揭开粒子奥秘

  粒子物理学家预计,位于瑞典隆德的欧洲散裂中子源在历经十多年建设后,将于2025年开始运行。

  如果说哈勃望远镜、旅行者2号、甚长基线干涉(VLBI)阵列使我们能够直接或间接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那么散裂中子源及相关仪器就能使科学家看清并理解基本的原子结构和作用力。散裂中子源如同一台巨型显微镜,可用于研究塑料等材料、药品、发动机、蛋白质、分子,甚至还有纳米技术。

  欧洲散裂中子源是当今世界正在建设的最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该设施包括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质子直线加速器、一个5吨重的氦冷却钨靶轮、15台最先进的中子仪器、配套实验室,以及一间超级计算数据管理和软件开发中心。简单来说,这座巨型设施的运行原理就是把加速至接近光速的质子束射向重金属靶,以此产生中子脉冲。不过,欧洲散裂中子源不仅仅是一座设施,它还是一个全新的大科学组织,组织架构需从头开始建设。

  与此同时,位于瑞士日内瓦郊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计划于2025年完成一台超级对撞机的可行性研究,该设备预计耗资170亿美元。

  研究人员一直以来想要设计出更高性能的粒子对撞机,以便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达到其高亮度阶段的极限后继续推进粒子研究——那就是未来环形对撞机(FCC)。为此,CERN计划修建一条新隧道,其周长为90.7公里,平均深度为200米,有8个地面站点,最多可进行4项实验。

  隧道内最初将容纳FCC-ee设备,这是一台用于精密测量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将于2045年前后开始支持为期15年的研究计划。此后,第二台机器FCC-hh也将安置在同一隧道中,重复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类似于LHC取代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时的情况。FCC-hh的目标是达到100太电子伏特的碰撞能量,使质子甚至重离子进行对撞,该设备将运行到21世纪末。

  正在进行的FCC可行性研究预计将于2025年结束。这项研究正在评估FCC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可行性,包括地质条件、环境影响、基础设施设计、土木工程设计、探测器,以及用于提升对撞机效率和可持续性的技术。

  登月按下加速键

  2024年,美国私营公司“直觉机器”研发的航天器“奥德修斯”成功登月,创造了历史。2025年,探月任务或将迎来密集期。

  2023年,日本东京的ispace公司已无限接近于登月。本月,该公司将再次发射“月球探险”任务。届时,一台着陆器和一台微型月球车将向月球进发。

  紧随其后,直觉机器公司将向月球南极发射着陆器,携带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钻冰机和质谱仪,用于分析月球表面下的物质。在同一任务中,NASA的箱式航天器“月球开拓者”将环绕月球并绘制其表面的水分布图。

  2025年还将发射两项太阳风(从太阳外层大气流出的带电粒子流)研究任务。“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简称“微笑卫星”)是中国科学院与欧洲空间局的联合项目,将研究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NASA的“统一日冕和日球层偏光计”(PUNCH)任务将使科学家能够回答有关太阳大气层如何成为充满太阳系的太阳风、太阳风中的结构如何形成,以及成为日冕物质抛射的大型磁爆如何在太阳系中传播等问题。这些问题已困扰天文学家长达60年。

  NASA的“宇宙历史、再电离时代和冰探测器分光光度计”(SPHEREx)也将在2025年发射。它将使用近红外光首次绘制全天区102个通道的光谱。该卫星将在两年内收集超过4.5亿个星系和银河系中1亿多颗恒星的数据,帮助科学家理解宇宙的起源。

  从太空观测森林

  2025年发射的两颗卫星将给气候研究人员研究森林和其他自然灾害带来新机会。

  NISAR(NASA-ISRO合成孔径雷达)任务是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合作项目,将每隔12天对地球上几乎所有陆地和冰面进行一次绘图。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从分辨率受限的雷达系统中生成高分辨率图像的技术。它要求雷达沿直线移动,无论在飞机上,还是像NISAR一样在太空中沿轨道运行。

  NISAR将成为首个使用两种不同雷达频率(L波段和S波段)测量小于一厘米地球表面变化的卫星任务。NASA为该任务提供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用于传输科学数据的高速率通信子系统、GPS接收器、固态记录器和有效载荷数据子系统。ISRO提供航天器总线、S波段雷达、发射器及相关发射服务。

  此外,欧洲空间局的“生物量”卫星将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它将使用雷达测量全球森林的生物量。

  森林每年从大气中吸收约80亿吨二氧化碳,在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森林的退化和砍伐导致相当部分原本储存起来的碳被释放回大气,加剧了气候变化。森林生物量的测量数据可作为衡量碳储存的指标。

  然而,从太空观测森林生物量是一项巨大的技术挑战。森林结构复杂,拥有不同的树种及茂密的树冠。传统的光学传感器提供了森林覆盖情况的图像,但只能拍到树冠,拍不到更底层的结构。此外,热带地区通常被云层覆盖,进一步限制了光学传感器的使用效果。为此,“生物量”卫星使用了一种特殊类型的雷达仪器,不仅可以“看穿”云层,还可穿透树冠。

  “生物量”是第一颗搭载全极化P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进行干涉成像的卫星。由于P波段波长较长(约70厘米),雷达信号可以穿透整个森林层,使信号可由森林中的各个元素散射回卫星。散射回卫星的信号将由此携带有关森林结构的信息,可用于推断森林生物量、森林高度等参数。

  这项任务获取到的信息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地球森林的状况,例如它们如何随时间变化。该任务还将增进人们对碳循环的了解。此外,其观测结果可能会为未来有关终止森林砍伐的讨论提供依据。

  脑机接口临床推进

  2025年,中国将进一步测试脑机接口技术。《自然》杂志称,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可与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的技术媲美。

  2024年,脑机接口已经被写入我国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要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

  这款备受瞩目的产品名叫NEO,是一种无线、微创的脑机接口设备。它将电极置于大脑颅骨下、硬脑膜外,收集运动皮层神经信号,旨在恢复瘫痪者的手部运动。NEO的临床试验始于2023年,早期结果显示,一名脊髓损伤患者在家使用设备9个月后,能够自主进食、喝水并抓取物体。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洪波透露,2025年NEO将开启大规模临床试验,计划在全国约10个临床研究中心开展30—50例本土脑机接口植入手术。

  气候大会迎来30周年

  2025年11月,巴西贝伦将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这标志着联合国气候谈判迎来30周年。

  各国希望在峰会上敲定2024年COP29会议上未解决的资金问题。这些问题包括:2035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气候资金,这个承诺如何兑现?这笔资金中有多少将以赠款而非贷款形式提供?这笔资金从何而来?

  与此同时,联合国“塑料条约”谈判也将继续推进,该条约旨在建立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框架,以规范塑料产品的生产和使用。2024年12月举行的最近一轮谈判未能达成最终协议。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