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铁“4S店”:用“黑科技”守护平安旅途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高铁“4S店”:用“黑科技”守护平安旅途

来源:科技日报2025-01-14 10:00

  科技日报记者 叶 青 何 亮 通讯员 黎 磊

  “车组即将到达检修库,各部门做好准备。”1月13日9时许,由香港西九龙返回的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临近检修区域,深圳动车运用所动车组机械师陈博文便接到工作指令。8小时后,“体检”完毕的列车将返回香港西九龙站,于19时26分踏上前往北京的旅程。这是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在春运的首次“亮相”。

  当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华南地区最大的高铁“4S店”——深圳动车运用所,探访陈博文与工友们如何争分夺秒地为春运前的列车进行最后一次“体检”。

  “360医生”全景检测

  列车还未“到家”,静候在必经之路的首位“黑科技医生”便已出场。它将列车“请”进检测棚后,分秒间,整车扫描便已完成。

  “为动车‘把脉问诊’的是我们专属的‘360医生’,即360度全景综合检测系统。‘360医生’不需人工干预,全靠自动测量。平时我们仅需在工位上盯控即可。”陈博文介绍,列车经过时,该系统内部高清摄像头便会对车顶、车下进行360度全覆盖的部件高清快速扫描,随后系统便可通过云端实时将图像传输到数据库并进行识别。

  在工位上,陈博文紧盯着监控屏系统终端。这里仿佛医院分诊台,他必须时刻留意异常值报警,以便联控检修库各“科室”的地勤“检修医生”进行“复诊治疗”。

  “以前,测量列车的重要部件,需要等待列车入库、断电后才能进行,有时甚至等待时长超过了作业时长。人工爬上爬下检测发现问题后,还得同部件更换人员沟通。”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字节,陈博文赞不绝口,“如今有了‘360医生’坐诊,车组还没进库,结果便到手了,前后耗时才不到20分钟。”

  “机器人医生”精准诊断

  “小车正在运行,请注意安全!禁止地沟作业,禁止横穿地沟!”列车刚“站稳脚跟”,地沟“机器人医生”便忙不迭地“宣示主权”。

  “与传统车型相比,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设备部件较为复杂。”陈博文目光不离监控屏,只见“机器人医生”正在狭窄的地沟里不停抬升、转动小臂。

  “春运来了,任务量增加,它替我们分担了不少检修压力。”陈博文笑着说,他以前也从事车底检修。检修过程中,他靠着两条腿在车头车尾不断往返,每晚要弯腰抬头上千次。如今,他只需动动两根手指头便可高效、精准完成检查。

  深圳动车运用所的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是全路唯一配属。为尽早“磨合”到位,春运前夕,陈博文已带着“机器人医生”展开了忙碌的工作。

  在列车数据采集的试验阶段,经过多次“试跑”,陈博文为“机器人医生”和列车一对一精准办理了“身份证”“健康证”。如今,机器人库内模型数据已经过百余次优化,通过AI图像算法检测能判断大小故障60余项,故障识别率达100%,整体作业时间已从2小时缩短至38分钟。

  “迷你监控”线上线下互联

  天色渐晚,列车库内“体检”告一段落,完成出乘准备的随车机械师阳宏耀开始接车工作。

  复兴号智能动卧为16编组列车,部件设施复杂。即使从陈博文那里接过了“零故障出库”的保证书,阳宏耀仍在认真地巡检,并拿出手掌大小的设备对照监控屏反复确认,“这是动车组手持移动终端在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上的首次使用。”他说。

  阳宏耀介绍,在手持终端设备的帮助下,随车机械师不再需要时刻“惦记”监控屏,这让他们有了更充裕时间检查部件细节,确保列车在最佳状态中运行。

  “以前,我们要通过监控屏才能实时盯控列车运行参数。现在就好像在兜里揣了个‘迷你监控’,一旦出现故障预警,手持机便会立即弹窗,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列车的第一手‘健康状态’。”阳宏耀说,“以前我一直‘单兵作战’,现在后方还有专人通过‘千里眼’系统实时监控列车数据,并且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互联。在‘黑科技’帮助下,我们共同为列车安全运行加上‘保险’。”

  1月13日18时34分,完成“体检”的列车缓缓驶入香港西九龙站。站台上,一个个拖着行李的旅客,开始了北上的旅途。

  未来40天,“人机共舞”的场景还将在春运舞台演绎上千次,运行在京港之间的复兴号智能动卧列车,也将由“黑科技”设备与动车组机械师共同护航,带着旅客们平安、团圆的愿望,南来北往,驶向远方……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