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火眼金睛”+“蟹钳”,有害RNA无处逃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火眼金睛”+“蟹钳”,有害RNA无处逃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非编码小RNA是一类不直接参与蛋白质“转化”的RNA,包括miRNA、siRNA和piRNA。其中,piRNA在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和生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piRNA的功能和机制却一直是个谜。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申恩志团队联合该校特聘研究员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即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的全过程。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论文审稿人给出高度评价:“这些结果阐明了PIWI-piRNA复合物在靶向RNA切割中的分子机制,对理解piRNA介导的基因组保护的分子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神秘的“螃蟹剪”

  “非编码小RNA具有强大的调控功能,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申恩志告诉《中国科学报》,piRNA就像人体里的卫士,专门在“有害”的RNA上来“一刀”,以维持生殖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其中,转座子就是piRNA的主要“敌人”。转座子又称转座元件或跳跃基因,带着属于自己的一段序列,在基因组中自主复制和位移。这种随意的“跳跃”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从而诱发血友病、癌症等疾病,因而转座子一度被称作“垃圾基因”。

  尽管转座子能够“伪装”身份,混入正常RNA中,但“聪明”的piRNA可以通过将自身序列和“有害”转座子序列进行对比,精准识别“真实身份”。

  然而,要想击败“敌人”,piRNA还需要一位得力助手——隶属Argonaute蛋白的PIWI蛋白。

  PIWI蛋白像一只大螃蟹,挥舞着两只“钳子”,与piRNA结合形成复合物PIWI-piRNA。在piRNA的“火眼金睛”下,轻松切割目标转座子RNA,确保生殖细胞正常发育、遗传信息准确传递。

  不过,从分子机制的角度而言,PIWI-piRNA的“剪刀”如何完成切割,始终是个未解之谜。

  申恩志团队以小鼠体内MILI蛋白为研究对象,对piRNA如何调控靶向RNA这一基本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随着piRNA与靶标转座子RNA的碱基互补配对增加,PIWI-piRNA复合物逐渐张开右侧“钳子”,匹配到一定程度时,“钳子”闭合,锁紧piRNA-靶标RNA双链。此时,“螃蟹头”的U型环起到辅助作用,将双链RNA固定在正确的活性位点,带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左侧“钳子”对其进行精准切割。

  “在识别目标RNA过程中,PIWI蛋白经历了开放、中间、关闭3种过渡状态。”申恩志告诉记者,他们首次全面阐述了PIWI-piRNA复合物的动态轨迹变化,还发现了对RNA切割催化中心至关重要的新关键位点。

  突围的“后起之秀”

  与piRNA相比,它的两个“兄弟”——非编码小RNA家族的miRNA和siRNA名气大得多,分别荣获2024年和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在“兄弟”们的相关研究井喷时,同为“明星家族”重要成员的piRNA的研究之路却异常坎坷,其功能和机制的研究都在探索中。

  2015年,刚刚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申恩志出于好奇,将目光投向非编码小RNA,特别是piRNA,由此踏上非编码小RNA的探索之旅。

  “PIWI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体的生殖细胞中,导致其功能和分子机理的研究极其困难,需要寻找合适的实验体系、建立有效的实验方法平台,但是这个过程往往要经历多次尝试,避免不了失败和迷茫。”申恩志说。

  2018年,申恩志利用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研究了PIWI蛋白与piRNA信号途径的分子机制,结合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慢慢对非编码小RNA领域有了一定认识。相关研究发表于《细胞》。这一阶段性的成果极大提振了申恩志的信心。

  2019年,申恩志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致力于研究小RNA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理。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他带领课题组在不同的实验体系和实验条件下,多次尝试制备PIWI蛋白。但是,实验体系的建立基本都是失败的,要么纯度不够,要么无法分离部分核酸、装载piRNA序列,反复的尝试和失败给申恩志团队浇了一盆盆冷水。

  直到2021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等来“幸运之神”,成功搭建起完整的实验研究体系,为piRNA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过在科研里,问题永远是一个接一个。”申恩志说,例如,由于PIWI蛋白的切割处于高速动态过程当中,如何揭开RNA被切割的神秘面纱,成了摆在申恩志团队面前的新难题。

  “我们采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方法,联合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建平团队,对该问题进行了攻关。”申恩志说,通过对PIWI-piRNA二元复合物结合靶向RNA的动态构象分析,最终成功“追踪”PIWI蛋白的三种状态——开放态、中间态和锁定态,首次描绘了PIWI-piRNA靶向调节RNA的动态轨迹。

  “不试试,怎么知道做不成”

  申恩志没想到,这条piRNA研究之路一走就是10年。

  “目前,我们所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回望10年探索历程,申恩志十分感慨,“在2015年刚接触piRNA时,很多复杂的问题都有待解决。但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做不成?”

  申恩志告诉记者,刚刚接触该领域时,许多知识和现象都只能从书本上了解,尽管有了初步理解,但书中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内容。

  “从科研角度看,一定要找到确切答案。”尽管心里没底,申恩志仍抱着“对科学问题就得刨根问底”的态度,勇敢踏上科研探索之旅。

  “复杂生命是怎样出现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并治疗疾病,非编码小RNA在这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申恩志说,但生物体非常复杂,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不同的RNA分子,它们匹配的具体机制什么样、在此过程中其他蛋白是否发挥作用都是未知数。

  怀着这些疑问,申恩志带领团队一步步摸索,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学科方法,揭开piRNA的神秘面纱。“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这种非编码小RNA的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并实现实际应用。”申恩志说,RNA本质上是一种核酸,而近些年核酸药物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转化应用的曙光。

  无论前路是否坎坷,申恩志始终坚信,“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必须自己尝试,才能有最真实的体会”。(见习记者 赵宇彤)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438-1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

  • 佳节将至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