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月23日,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的计量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忙得热火朝天,一早送来的雷达天线当天要完成力学环境试验,为后续的“上天”工作做准备。
工作人员正在为雷达天线的力学环境试验做准备
“计量检测中心,简单来说,就是给产品做体检的地方。”空天院计量检测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徐建斌形象地比喻道,“我们的工作分为两大块,一是检测,即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解决产品‘能检’的问题;二是计量,解决产品‘检得准’的问题。”
徐开江是空天院天线主管设计师、副研究员,也是当天来送检的雷达天线的设计师,他们团队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已经搭载宏图系列商业卫星“女娲星座”在轨运行了12颗。“这些卫星有力支撑了我国商业雷达卫星星座的建设,重访周期最快可达6小时,应急时效性缩短至20分钟以内,对地观测能力居全球领先水平。”徐开江自豪地说。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天线主管设计师、副研究员徐开江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得到高分辨雷达图像。徐开江解释,“合成孔径雷达是‘女娲星座’的优势和最主要的特色。相比光学卫星,雷达卫星不受阴天云雨、白天黑夜的影响,可以实现全天时全天候监测。这在城市地质灾害监测、海洋监测、洪涝灾害监测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徐建斌指着正在进行的力学环境模拟试验告诉记者:“这项试验是为了考核合成孔径雷达(SAR)天线在转运、发射过程中承受振动应力的能力。我们使用的振动试验系统能够模拟各种振动环境,对天线进行全面的测试。”
穿过两道门,来到热真空试验区,记者看到了一排大小不一的真空罐。徐建斌解释说:“这些真空罐是为了模拟太空环境而设计的,真空度可达到10-5Pa数量级,温度控制范围在-150℃至+150℃,产品在进入太空之前,需要在地面进行充分的试验验证,以确保它们能够适应太空中的高低温和真空环境。”
在热真空试验区,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在采访过程中,徐建斌多次强调了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的重要性。“这是产品质量评估的有效手段。”他说,“通过模拟各种运行环境,我们可以提前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避免在太空中出现故障。”他告诉记者,计量检测中心不仅负责检测产品是否能够适应环境,还负责确保检测的准确性。“计量就是解决检得准的问题。”徐建斌说。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任务日益增多。徐开江已经连续三年在研发基地度过了春节,“任务太紧张了,不可能因为春节停下来,不过,我们食堂的年夜饭也很好吃呢”,他逗趣说道,“今年我可以回家了,但我们还有很多同事得为接下来的发射任务全力准备,值班留守”。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计量检测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徐建斌
“我们这个团队现在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是一群正在干事,也适合干事的年轻人。”徐建斌感慨地说,“航天人讲究的是奉献精神,这种精神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能够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记者手记】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计量检测中心,是航天器上天前的“体检站”,每一台设备、每一项测试都关乎着航天任务的成败。
这里可以模拟设备运输、发射、运行全过程的振动环境,还可以模拟太空中的低温、低气压和真空环境,对航天器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力学振动、热真空、气候……每一项试验都是对航天器极限能力的考验,只有经过这样的严格测试,才能确保它们能够在太空中稳定可靠运行。
所以,“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的背后,其实是有这么一批人,把“隐患”在地面阶段就一一排除,为航天器的顺利升空、可靠运行筑起铜墙铁壁。采访期间,试验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我们深刻感受到,随着国家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发射任务量激增,而发射窗口的珍贵性更让每一步工作都如同与时间赛跑。在这里,节日不是停下脚步的理由,春节加班加点已成为一种常态。
他们心中所思,是如何不断提升试验检测技术与能力,为日益多样化的航天产品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且经济合理的个性化试验解决方案;他们心中所感,是老一辈航天人在艰苦条件下,凭借手工计算与简陋试验设备的不懈探索,以及那份坚韧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北斗组网到天问探火……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与勇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老一辈航天人精神的引领下,新一代航天人将继往开来、不懈奋斗,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篇章。而徐建斌、徐开江及其同事们,也将继续在这片无垠的星海中,书写着属于中华民族的航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