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海拔2827米,卫星数据接收“不打烊”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海拔2827米,卫星数据接收“不打烊”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2-07 10:07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海拔2827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南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以下简称丽江站)就坐落于此。今年春节是丽江站正式投入运行后的第一个春节,却是丽江站工作人员在这里度过的第二个春节。

  卫星一年365天在天上飞,每天都需要接收大量卫星数据并传到北京进行处理,因此,即使春节也不能“打烊”。

  “今年春节我在站里值班,内心挺激动的,因为我知道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家里人都特别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这里地处偏远郊区,平常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偶尔会去篮球场打打球,在周边的乡村小路跑跑步。”丽江站工作人员张乾说。

  丽江站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有人在监控室内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有人在机房里对设备进行常规巡检和维护;如出现紧急情况,还需要有人在天线上进行高空作业,确保每一颗过境卫星的数据都能被准确无误地接收。

  唐梦月之前一直在北京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工作,2023年7月,他主动请缨支援建设,从北京来到了丽江。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和站里的4位同事一起见证了丽江站从“黄土堆”到“现代化”的变迁。

  “刚到丽江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属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有时候忙起来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我们地处云贵高原,由于海拔较高,冬天比较冷,当时园区还没完全建成,为了防止感冒,大家都不敢洗澡,印象中最长时间有一个月没有洗澡。”唐梦月说。

  与唐梦月前后脚,“90后”工程师方圆也主动从新疆喀什卫星数据接收站来到这里。丽江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与喀什截然不同。在这里,方圆需要适应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还要克服雨季的潮湿和泥泞造成的不便。

  “刚开始的时候,道路、机房、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泞路,我们只能穿着雨鞋工作。”方圆回忆道,“那时候,需要在单位旁边的村子里租民房住,自己买菜做饭。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怨言。”

  除了生活不便,他们还要面对实际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丽江站采用了与喀什站不同的设备系统,软硬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对方圆和同事们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在安装天线的过程中,方圆和同事们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由于丽江站采用环焦天线设计,主反射面为碳纤维材料,他们在反射面安装和调试上需要更加精细。此外,天线总高度达15米,天线吊装正值雨季,这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

  “我第一次爬上去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害怕的。”方圆坦言,“特别是正值雨季,天线上都是水,很滑。但我知道,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必须克服恐惧,完成任务。”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24年9月27日,丽江站正式投入运行。目前该站建有4套卫星天线接收系统,承担资源系列、环境减灾系列、高分系列等26颗国家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具备全自动化和高效的卫星数据接收能力,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丽江站的建成运行,填补了中国陆地观测全国卫星接收站网西南地区无固定式卫星地面接收站的空白。它与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黑龙江漠河站构成五站组网的运行体系,接收范围覆盖我国全部疆土和周边地区。

  后续,丽江站还规划了二期建设,将增加更多的接收天线和设备,满足未来更多卫星的数据接收需求。

  “每当一颗颗卫星从头顶飞过,将数据准确无误地传输到地面站时,我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对于正值青年的我们而言,能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现场建设,哪怕在这一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微不足道,我们也感到无比光荣。”唐梦月说。(记者 高雅丽)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佩通坦

  • 湖北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亮相武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2025-02-06 09:23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2025-02-06 09:22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2025-02-06 09:49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可以通过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处理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2025-02-06 09:35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2025-02-06 09:29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