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海拔2827米,卫星数据接收“不打烊”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海拔2827米,卫星数据接收“不打烊”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2-07 10:07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海拔2827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南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以下简称丽江站)就坐落于此。今年春节是丽江站正式投入运行后的第一个春节,却是丽江站工作人员在这里度过的第二个春节。

  卫星一年365天在天上飞,每天都需要接收大量卫星数据并传到北京进行处理,因此,即使春节也不能“打烊”。

  “今年春节我在站里值班,内心挺激动的,因为我知道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家里人都特别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这里地处偏远郊区,平常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偶尔会去篮球场打打球,在周边的乡村小路跑跑步。”丽江站工作人员张乾说。

  丽江站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有人在监控室内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有人在机房里对设备进行常规巡检和维护;如出现紧急情况,还需要有人在天线上进行高空作业,确保每一颗过境卫星的数据都能被准确无误地接收。

  唐梦月之前一直在北京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工作,2023年7月,他主动请缨支援建设,从北京来到了丽江。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和站里的4位同事一起见证了丽江站从“黄土堆”到“现代化”的变迁。

  “刚到丽江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属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有时候忙起来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我们地处云贵高原,由于海拔较高,冬天比较冷,当时园区还没完全建成,为了防止感冒,大家都不敢洗澡,印象中最长时间有一个月没有洗澡。”唐梦月说。

  与唐梦月前后脚,“90后”工程师方圆也主动从新疆喀什卫星数据接收站来到这里。丽江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与喀什截然不同。在这里,方圆需要适应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还要克服雨季的潮湿和泥泞造成的不便。

  “刚开始的时候,道路、机房、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泞路,我们只能穿着雨鞋工作。”方圆回忆道,“那时候,需要在单位旁边的村子里租民房住,自己买菜做饭。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怨言。”

  除了生活不便,他们还要面对实际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丽江站采用了与喀什站不同的设备系统,软硬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对方圆和同事们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在安装天线的过程中,方圆和同事们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由于丽江站采用环焦天线设计,主反射面为碳纤维材料,他们在反射面安装和调试上需要更加精细。此外,天线总高度达15米,天线吊装正值雨季,这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

  “我第一次爬上去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害怕的。”方圆坦言,“特别是正值雨季,天线上都是水,很滑。但我知道,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必须克服恐惧,完成任务。”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24年9月27日,丽江站正式投入运行。目前该站建有4套卫星天线接收系统,承担资源系列、环境减灾系列、高分系列等26颗国家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具备全自动化和高效的卫星数据接收能力,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丽江站的建成运行,填补了中国陆地观测全国卫星接收站网西南地区无固定式卫星地面接收站的空白。它与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黑龙江漠河站构成五站组网的运行体系,接收范围覆盖我国全部疆土和周边地区。

  后续,丽江站还规划了二期建设,将增加更多的接收天线和设备,满足未来更多卫星的数据接收需求。

  “每当一颗颗卫星从头顶飞过,将数据准确无误地传输到地面站时,我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对于正值青年的我们而言,能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现场建设,哪怕在这一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微不足道,我们也感到无比光荣。”唐梦月说。(记者 高雅丽)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