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悉,其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油菜籽品质改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这项研究揭示了正向调控维生素 E 和负向调控硫苷含量的分子机制,为油菜籽品质提升提供了关键的基因资源与技术支撑。
维生素 E 是人体和动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它就像身体的 “抗氧化卫士”,能调节免疫、延缓衰老,还对预防癌症有着重要作用。而油菜籽饼粕中含有的硫苷,会降低其饲用价值,若能降低硫苷含量,油菜籽饼粕就能成为优质的牲畜饲料。所以,发掘调控油菜种子维生素 E 和硫苷合成的关键基因,对油菜籽高品质育种意义重大。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研究团队运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遗传互补、定点诱变等先进技术手段。他们在甘蓝型油菜群体中,精准检测到与维生素 E 含量相关的主效 QTL-qVE.C02 ,并成功克隆出目标基因 BnaC02.VTE4。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该基因第二个内含子 3' 剪接位点上 A 到 G 的碱基变异,正是导致油菜籽维生素 E 和硫苷含量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
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进一步阐明了维生素 E 和硫苷生物合成通路对底物的竞争关系。这就好比两个工厂在争夺相同的原材料,了解了它们的竞争模式,就能更好地调控生产,从而实现油菜籽高维生素 E 和低硫苷综合改良的育种目标。
据悉,该研究得到青海省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记者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