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海苍苍生生不息 人与自然各美其美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海苍苍生生不息 人与自然各美其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2 09:57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晓华 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秦宇杭

   “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柳杉记录了千年的风雨,银杏承载着物种的秘密,天目铁木则是‘地球独生子’。我的工作,就是守好这些故事,把它们一直讲下去。”晨曦微露,薄雾氤氲,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天目山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护林员赵明水站在古柳杉群下,讲述着天目山亿万年的自然奇迹。

  天目山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总面积4284公顷,是浙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亦是长江和钱塘江部分支流发源地和分水岭。作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保护区设立于1986年,于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天目山保护区内有超过2000种高等植物、300多种脊椎动物、6000多种昆虫,其中以“天目”命名的植物42种、动物135种;拥有天目铁木、柳杉、古银杏等古树名木4807株,素有“大树王国”和“物种宝库”的美誉。

  南方红豆杉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天目山的森林植被呈垂直分布。”站在山脚下,赵明水指着远处错落的山脊说,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到落叶矮林,天目山的植被随着海拔升高,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行至山腰,只见一株古银杏树在悬崖峭壁边肆意生长。“因为孕育了22个不同年龄的次生树干,所以它的名字叫‘五世同堂’,该树树龄有1.2万年左右,被誉为世界‘银杏之祖’。”赵明水介绍,银杏树是天目山的一张“金名片”,天目山保护区内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银杏达200株以上,是全国最早确认、世界公认的三处野生银杏种群之一。

  然而,古树并非不朽!“看到了吗?这棵树的上半部分有一半是焦黑的,那是被雷击中的后果。”站在一棵胸径近2米的巨大古柳杉下,赵明水解释,自然雷击是这里的“杀手”之一,每年都会有很多古树因雷击而受到致命伤害,“这棵古柳杉已经快两百岁了,被雷电击中后虽然没有倒下,但树体内部已然枯萎,生命力大大减弱。”

  凹叶厚朴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所以我们在树海深处搭建了‘防雷塔’,每当雷电轰鸣,它们便会将强大的电流引入地表,避免雷击对古树造成致命伤害。”赵明水指向远处几座高耸入云的银色防雷塔,塔身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辉,宛如钢铁卫士守护着这片古老的森林。

   2024年,赵明水有了一个新身份——古树“科研树长”。“每一棵特色古树,都有一份详细的档案,并配备科研人员担任科研树长、公安人员担任古树警长,确保科研和保护的双重保障。”赵明水表示,“一树两长”措施的推出,让天目山保护区生物保护工作更加系统化。

  在诸多创新举措的基础上,天目山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逐渐迈向新高度。2024年10月1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天目山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条例》不仅为天目山保护区的每一片绿地、每一棵古树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发展。”《条例》的制定者之一、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方向平表示,这是杭州市首次为“一座山”专门立法,将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提供全新的实践模式。

  黄胸鹀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不容忽视的是,天目山保护区是全国范围内距大城市空间距离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一般而言,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非常脆弱,距离城市越近,保护难度越大。然而,天目山保护区却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各美其美、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平衡推进的答卷。

   “以前盯山头,现在盯人头。我们保护这片山,就是在为未来保护一片蓝天。”50多岁的沈建文是天目山保护区的护林员,也是山脚下的村民,他清晰记得小时候村民砍树烧炭的场景。随着天目山保护区生态保护措施的逐渐完善,当地村民在享受生态福利的同时,也找到了与天目山和谐共处的路径。

   “现在村里开民宿、办农家乐、建农业园,既把山里特色的天目笋、小香薯带入了市场,也增强了保护天目山的动力。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了,天目山也越来越好了。”沈建文告诉记者,近期天目山保护区招收了几名00后护林员,新力量的加入,预示着天目山保护迎来新气象。

  古柳杉林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2025年9月,天目山将作为分会场,迎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召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为了寻求共识和解决办法,而天目山,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司司长、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在参访天目山时如此评价。

   树海苍苍,生生不息。2025年,当全球的目光聚焦天目山,这颗深邃神秘的绿色心脏,将跳动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节拍……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08版)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