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养猪博士”的科研日常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养猪博士”的科研日常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2-12 10:14

  ■中国科学报记者 王昊昊

  早上8点多赶到实验动物房,准备饲料、检查饮水设备、记录饲喂量……一套流程下来,胡竑的工作服早已沾满饲料、污物。

  “两年前我几乎没碰过猪,现在早习惯了。”胡竑一边说着,一边轻松地将一袋几十斤的饲料扛到猪舍料槽旁,“这批猪有近20头,已到育肥后期,每头三四百斤重,采食量很大,饲喂时一定要多巡栏及时补料,保障好一日三餐”。

  胡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的学生,由该研究所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1月28日除夕当天,他仍旧在亚热带生态所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动物房里忙碌着。此后一周多的时间里,胡竑每天都准时赶到动物房喂猪、打扫卫生。

“养猪博士”的科研日常

胡竑在动物房喂猪。王昊昊/摄

  博士生怎么去喂猪了?博士生为什么一定要养猪?都做哪些工作?……蛇年新春之际,《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猪舍、实验室,探访“养猪博士”的科研日常。

  臭中作乐的“铲屎官”

  博士生一定要自己养猪才能做好生猪研究吗?

  “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印遇龙说,他要求硕士研究生就要养猪,至少在猪场待100天、养两批猪。只有真正全流程养过猪,才能对猪的习性、采食习惯、各阶段成长特征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通过猪采食的饲料、排出的粪便等获得大量重要的科研原始资料。

  胡竑至今已养了5批猪,他的养猪“首秀”在2023年。

  养猪前,胡竑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设。“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这是生猪研究最基础的。”然而,第一次做实验的经历,还是给了胡竑“很大的心理冲击”。

  当时,科研团队正在开展仔猪相关研究。“一上来就要抱着出生没几天的仔猪喂奶,我根本没经验,不敢上手抱,怕伤到它们。”胡竑说,在师兄吴宇梁的指导下,他慢慢学会了如何抱小猪、给仔猪喂奶等操作细节。

  胡竑主要研究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断奶仔猪脂肪酸吸收及其机制,旨在解决仔猪断奶引起的肠道健康损伤、腹泻等生产养殖问题。

  胡竑介绍,由于母子分离、环境变化、饲粮变化等原因,仔猪断奶期间十分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腹泻、采食量下降、死亡率上升等问题。

  2023年初,胡竑和同学邓志颖合作,开始养第一批猪。这批猪饲养在湖南省浏阳市的一家猪场,都是小猪,有200多头。

  “猪的进食规律和人差不多,一天吃三四顿。没有饲养员,从配饲料到喂食,所有工作都由我们完成。”胡竑说。为了养好猪,他和邓志颖向附近的饲养员学了很多养殖经验。“仔猪和小孩一样,容易拉肚子、感冒发烧等。年初气温低,更不好照护,及早发现仔猪的相关症状并采取措施很关键。”

  除了日常喂猪,他们每天还要和猪粪打交道。猪粪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对其进行检测,才能得出各种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在猪体内的消化利用率,从而进行评估,配制出更佳的饲料。

  当时他们做的是大群实验,猪圈里有很多猪,如何收集粪便?“我们只能像‘铲屎官’那样,戴着手套蹲守在栏舍旁,看到猪有排便动作,就用手接粪便,再将其放入采样试管。”胡竑说。

  “一开始最难接受的是猪圈的臭味,现在早已对臭味免疫了。”喂猪过程中,胡竑不戴口罩、不掩口鼻。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其实团队成员都养了不止一批猪,研究方向偏生产实际的一年要养几批,“养好猪是做好生猪研究的关键,只有迈过这个坎,才能走好科研路”。

  在印遇龙的指导下,通过比较腹泻仔猪和未腹泻仔猪的肠道菌群,胡竑发现了其中的差异微生物,将其筛选、培养出来并加入饲料中,能有效缓解仔猪腹泻。

  不怕被笑,只怕没成果

  扎起丸子头、穿上工作服、带着记录本,高静霞熟练地检查着自动饲喂设备的运行情况。

  今年27岁的高静霞也是印遇龙的博士生,由亚热带生态所和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和胡竑一样,一开始最让高静霞难以接受的是气味很大的养猪环境。“我们要频繁清理猪舍的粪便,每天还要搬运沉重的饲料,工作既费时又劳累。”

  让高静霞头痛的还有“猪不听话”,一些“调皮”的猪常会趁她不备溜出猪舍。这时,她就得到处找猪,直到把它们重新关回栏中。“清理食槽时要注意,一些猪会咬人,收集剩余饲料时也要格外小心。”高静霞说。

  全天候与猪的“亲密接触”,让她深刻体会到生猪研究者亲自养猪的重要性。“只有待在猪场,才能更了解猪的习性、养猪户的需求。”

“养猪博士”的科研日常

高静霞怀抱一头仔猪。受访者供图

  当然,高静霞不免有被质疑的时候。“好几次同学聚会,当被问及工作时,我都坦然回答在养猪。而这往往引发一些调侃,他们不解为何一个研究生要去养猪。”

  “其实我们的工作远不止养猪这么简单。人们每天享用安全美味的肉类,都离不开养殖行业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高静霞有了自己的答案,“嘲笑和调侃不可怕,怕就怕没做出好成果。”

  “猪料肉比参考群构建及其功能基因挖掘”是高静霞的研究课题,需开展4批饲养试验,每批历时3个月,总计需饲养600多头宁乡猪。该课题旨在解决宁乡猪生长速度慢、料肉比高的问题。

  “从配种、仔猪出生、仔猪断奶,40公斤时进入测定站饲养,直至75公斤出栏,4个批次试验的每个环节,我都要全程参与和监控。”高静霞说。

  1月22日,通过数据综合分析,高静霞精心挑选出20头在料肉比上表现出极端差异的个体,送到亚热带生态所进行屠宰取样及表型数据测定。“目前初步的表型数据已出炉,结果相当令人满意。”高静霞说,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通过养猪取得更优质的创新成果,让更多科研成果助力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这是高静霞、胡竑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新年愿望。

  《中国科学报》 (2025-02-12 第1版 要闻)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州台江:“舞龙嘘花”庆元宵

  • 新春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2025-02-11 09:32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于经济安全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智能制造能够优化供需匹配过程、提高供需契合程度、赋能供需深度协同,通过影响企业的协调成本和生产成本产生“扩链”效应和“稳链”效应,推动供给来源多元化、供需关系稳固化,有助于缓解外部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冲击,进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2025-02-11 09:31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2025-02-11 09:30
基于对生成型人工智能与史学研究关系的充分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既非“潘多拉的盒子”,也不是万能宝箱。人工智能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靠学者克服并化剑为犁。
2025-02-10 09:52
图为2月8日,影迷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哪吒形象雕塑前合影。当哪吒脚踏粒子幻化的风火轮掠过水墨渲染的蜀中山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进化史,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
2025-02-10 10:16
同新能源汽车一样,未来低空经济主力场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与无人机等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离不开高性能动力电池。燕绍九表示,下一步,研究中心将持续推动石墨烯锂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工程化应用,为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2025-02-10 10:13
近日,深度求索(DeepSeek)旗下DeepSeek-R1、V3、Coder等全系列大模型正式接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为促进超算算力一体化运营、打造国家算力底座,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去年4月正式上线,覆盖科学计算、工业仿真、人工智能(AI)模型训练等各个领域。
2025-02-10 10:11
当前AI(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改变世界,成为政府决策、医疗干预、金融交易、司法审议、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2025-02-10 09:28
张学勇介绍,科研人员挑选了17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对它们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将推动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研究迈入大数据时代,加快重要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2025-02-10 10:04
很多人说睡前吃宵夜不好,最常说的理由就是会长胖。其实,长胖跟吃夜宵本身并没有很大关系。
2025-02-08 10:16
冬日暖阳下,搭乘摇橹船泛舟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道如巷,河汊如网,如入画境。
2025-02-08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