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技日报记者 沈 唯
2024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并于当日公布施行。
“这部法律与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共同组成‘科技三法’,都是我国科技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具有重要意义。”2月17日,在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委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勇说。
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的各项具体要求?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等多家有关单位负责人纷纷表示,将从加大科普投入、丰富科普资源、培育科普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强工作部署,共同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科普资源供给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完善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建设重大科普活动平台,培育多样化的科普队伍,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力,全国科普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家昌介绍。
据统计,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科普专兼职人员216万人,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779个,各类科普活动吸引超过25亿人次参加。
与此同时,我国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对此,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表示,要加强科普资源供给,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科普范式,完善应急科普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高质量科普资源生产和传播能力。
为助力科普内容生产和科普产业发展,各地也纷纷亮出实招。河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龙奋杰介绍,该省将依托省级科普基地建设一批科普产品研发中心,每年支持研发50项以上可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的科普作品,还将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探索省级科技计划合理设置科普任务和绩效指标。
“科技馆作为科普的重要阵地,通过独特的展览方式和教育活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认为,科技馆今后应在科普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提升效能,高质量地开展科普活动。
科普法第四十七条明确,国家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国家科普资源库和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全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围绕这一要求,中国科技馆将进一步优化整合基于数字科技馆的共建共享平台,并将加强科普资源下沉基层,推进科普服务公平普惠。
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科普人才是科普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新修订的科普法新增“科普人员”专章,更加强调了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教育部通过设立科学教育等本科专业、试点培养相关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强化科普人才后备力量。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周大旺介绍,下一步,该部门将加快科普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此外,新修订的科普法还鼓励更多科技人才成为科普人才。作为科技领军人才的典型代表,两院院士已成为科普队伍中的一大主力军。
早在科普法颁布之初,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了“科学与中国”院士科普巡讲。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又联合发起“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号召两院院士积极投身科普。
新修订的科普法第四十条提出,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科普。
“中国科学院将着重发挥院士群体的关键引领作用,引导科技工作者强化责任,同时将不断完善科普工作的政策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说。
长期以来,职称晋升难、职业发展通道不明确等问题,也极大制约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从2023年开始,中国科协已面向中央单位试点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两年来,已有145人通过评审取得科普职称。
新修订的科普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国家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
王进展表示,中国科协将扩大中央在京单位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试点,带动更多省份设立科普职称,畅通科普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庞晓东介绍,该所也将以承担的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为抓手,探索完善相关评审制度,推动专业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