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林佳欣)“一到寒暑假孩子就沉迷于手机,一玩就停不下来”“未成年人能轻松绕开‘防沉迷’系统,家长该怎么防?”……在数字化浪潮下,手机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但随之而来的沉迷问题,却成了不少家庭的教育难题。
2月18日下午,由未来网主办的“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座谈会”在京召开。本次座谈会以“携手织密防护网,共筑数字童年新生态”为主题,旨在推动社会各方找到缓解“手机沉迷”的途径,明确社会各方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应肩负的责任。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勤,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关工委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国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卜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未来网总裁万兴亚等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沉迷现状与危害凸显,“数字童年”隐忧待解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手机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使用率达91.3%,近九成未成年人网民拥有上网设备,超六成有自己的手机。
卢勤指出,6-12岁孩子日均使用电子设备3.2小时,却仅和父母深度对话15分钟。“手机沉迷”背后,是孩子情感陪伴的缺失,手机成了他们获取即时反馈与平等交流的“安全岛”。而沉迷手机乱象正侵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
李国强表示,沉迷手机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存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三方面风险,如视力损伤、网络成瘾、深度阅读能力下降等。这些问题警示着社会,未成年人手机沉迷现象已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
多管齐下应对沉迷,各方协同形成合力
卜卫认为,手机沉迷并非新问题,应追溯根源,进行数字素养教育。我国相关法律和纲要都强调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培养儿童批判性和科学思维方式,帮助“成瘾”孩子在现实中获得成功。
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但目前手机防沉迷工具远未达到好用可操作标准。李国强建议家长用好未成年人模式,与社会共建提升家庭数字素养。
万兴亚提到,家庭、学校、企业应共同联动,制作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储朝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缺乏自主权是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主因,防范沉迷需要各方创造条件,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他还谈到,家校协同机制存在障碍,关键是老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平等尊重的关系。同时,现行防沉迷优化举措执行效果不理想,不仅要推动立法,更要加强执法和依法办事。
创新思路突破困境,构建健康数字生态
孙宏艳提出,AI时代预防手机沉迷需要“破界思维”,借助新技术实现个性化防沉迷,企业应推出适合未成年人的AI大模型。“家校社”应构建“与AI共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
储朝晖表示,当前未成年人模式吸引力不足,应建立积极、有吸引力的模式。各方应改变消极态度,真正从未成年人需求出发,提升模式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需凝聚合力,以“爱的陪伴”填补情感缺位,以“技术革新”构建智慧防线,以“素养教育”培育理性思维。
会议由未来网总编辑信天昊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