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挺进地下万米,与五亿多年前的岩石相遇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挺进地下万米,与五亿多年前的岩石相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2-21 10:06

  10910米,深地领域再获新突破!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创下全球陆上钻井突破万米“最快”、亚洲陆上取岩芯“最深”等多项工程纪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地上,红白相间、20多层楼高的钻机矗立;地下,1130多根钻杆连接而成的“珠峰”,钻穿12套地层,开辟出一条通往地球深部的万米通道。

  近600个日夜,深地塔科1井的钻探,与5亿多年前的岩石相遇,全球首次在陆地万米深层发现油气显示,这在深地科学研究和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深度”再刷新的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图为深地塔科1井。资料图片

  “在超深层寻找油气,好比站在珠穆朗玛峰顶,要看清雅鲁藏布江上的游船”

  “在超深层寻找油气,好比站在珠穆朗玛峰顶,要看清雅鲁藏布江上的游船。”油气行业常说这么一句话。

  一深带万难。地球半径约为6371千米,人类目前入地最大深度为12.262千米。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目前的探测还只停留在鸡蛋壳层面。

  一难,在于地层岩性变化复杂。

  深地塔科1井钻穿12套不同岩性、不同压力系统的岩层,地质构造复杂多变,极易发生井眼垮塌、卡钻、恶性井漏等事故。“岩层软硬交错,刚钻透硬如金刚石的硅质岩,下一米就可能遇到柔似橡皮糖的膏岩层,钻头切削齿特别容易损伤。”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工委书记王清华介绍。

  每一次地层岩性变化,都要更换与之相适应的钻头,调整钻井液的各项配比。靠近地表的中浅层,一颗钻头日进尺最高能达600米;而在万米以深,钻头平均日进尺不超30米,就会磨损得近乎光滑。

  二难,在于井下超高温超高压。

  随着地层深度增加,温度、压力也随之增加。深地塔科1井的井下最高温度220摄氏度,最高压力145兆帕、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承受超过1.4吨的重量,常规钻井工具、材料难以适应如此苛刻的工况环境,极易损坏或失效。

  三难,在于钻杆超重吨位超大扭矩。

  深地塔科1井的地表井眼,直径超57厘米。井眼向下,1130多根钻杆首尾连接,自重超350吨。最细的钻杆仅有杯口粗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如面条般柔软,断裂风险高。不仅如此,万米之下的井壁如同蚁穴,空间极窄。超重吨位、超大扭矩的钻杆在地表转10圈,地下钻头可能转不了1圈,如果钻杆的抗扭性或抗拉性不行,很容易出问题。

  “9000米以深,没有任何邻井参数可以参考。每向下1米,都像是在无人区里凿出一条路。”深地塔科1井井长王春生最难忘的,是钻头距离1万米只差23米时,钻杆在井中突然断裂,卡钻、憋堵等问题轮番而至,经过15天连续奋战,才最终解决。

  深地塔科1井钻探,从地表到万米,用时279天;最后910米,却耗时300多天。

  创新引领,让万米地层“看得见”“够得着”“采得出”

  挺进万米深地,面临多项世界级难题和极限挑战。为保障深地塔科1井钻得成、钻得好,中国石油联合多家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共计数万人,集智攻关。

  ——借助三维物探技术,让万米地层“看得见”。

  地球物理勘探,相当于给地球做“CT”,可以看清井位所在的地层信息。深地塔科1井钻探过程中,东方物探依托三维物探技术,用地震波对万米地层进行高清成像,实现钻前预警、钻中预测,为工具仪器准备、工艺技术优化提供支撑;中油测井则采用电、声、核、磁等尖端手段,对钻过的所有地层实现厘米级精准标定,擦亮探视超深地层的“眼睛”。

  “深地塔科1井成功完钻,验证了我们对万米以深地质理论认识的正确性,地质预测和实钻结果基本吻合,深度误差不到1%。”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风险勘探研究项目经理孙崇浩说。

  ——应用12000米钻机等国产设备,让万米地层“够得着”。

  钻机,钻井的“动力引擎”。深地塔科1井作业过程中,下套管时最大吨位达665吨,常规钻机的提升能力无法满足钻探要求。中国石油自主研发了全球陆上首台12000米自动化钻机,载重能力提升至最大900吨。

  钻头,钻井的“铁齿铜牙”。不同岩性的地层,需要适配不同的钻头选型、齿形排列分布及工具配套。项目团队自主研制了超硬复合片及高端钻头,全力保障钻井提速。

  钻井液,钻井的“循环血液”。它具有携带岩屑、平衡地层压力、冷却钻头等多项功能,钻井过程中,如果抗温抗压能力不足,极易失效。科研团队经过上百次配方调整和上千次体系试验,研发出抗220摄氏度水基钻井液,满足应对复杂工况的需求。

  ——研制高强度取岩芯成套工具,让万米岩芯“采得出”。

  作为地下岩石的剖面截取物,岩芯是人类了解地球深部唯一的实物资料。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江同文介绍,针对相关地层强度高、易破碎等难题,项目团队首创耐240摄氏度高强度取岩芯工具、高效破岩取岩芯钻头,成功收获12.64米岩芯,珍贵程度堪比“月壤”。

  “突破万米意味着我国油气工程技术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代表我们初步构建了万米深地钻完井技术高地与原创技术策源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说。

  端牢能源饭碗,解开深地奥秘

  挺进地球深部,每一米都是对未知的挑战,每一寸都是向极限的突破,难度一点不比“蛟龙”下海、“嫦娥”探月小,这个万米非入不可吗?

  这是端牢能源饭碗的坚实支撑。

  数据显示,世界新增油气储量的60%来自深部地层,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约34%。深地塔科1井所在的塔里木盆地,一口超深油气井日产油气当量最高1000余吨,相当于数十口甚至上百口浅层气井的产量。

  “向深地进军是我国未来油气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何江川介绍,中国石油在新疆和四川等地的6000米至9000米深度,已发现一个10亿吨级大油田和3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2017年至2024年,中国石油6000米以深超深井数量从100口增长到1860口,8000米以深特深井数量从0口增长到208口。

  这是解开深地奥秘的关键钥匙。

  10001米,灰白色的粉晶云岩;10780米,泥金色的云质灰岩;10906米,石墨色的泥岩……显微镜下,深地塔科1井钻探过程中,取出的岩石样品颜色形态各异。

  中国石油科研人员根据岩芯、岩屑以及测录井等地质样品和数据,绘制出亚洲第一份万米地质剖面图,为深地科学探索和油气勘探提供一手实物资料,有力支撑了地球深部结构与物质组成、地球演化、气候变迁等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这是产业强链补链的实战练兵。

  套管要抗挤压,宝钢股份自主研发的产品,钢级、密封性能等关键指标均比最高钢级套管高出超20%;常规钻机提升能力不足,中国石油宝石机械设计全球陆上首台12000米自动化钻机;钻头要硬核,中国石化江钻公司提供高强耐磨、高韧抗冲的复合片……合力攻坚,优势互补,形成创新合力。

  “深地塔科1井钻探形成了自主可控的万米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助推我国深地钻探关键装备、工具、材料迭代升级。”王清华介绍。以国产钻头为例,价格比进口钻头下降近一半,钻井速度却提高约50%,相关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回望来路,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口井深超过7000米的钻井完钻。从7000米到突破8000米,历经29年;从8000米到迈入9000米,历经15年;从9000米到冲破10000米大关,仅用3年。

  10910米不是终点。中国人向深地探索的脚步迈得更快、更远。(人民日报记者 丁怡婷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天津戏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