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科学必然要求传播

来源:光明网2025-02-24 19:39

  临床心理学家安妮·罗伊在《一个科学家的诞生》中写道,“如果不能被传播,那么科学中的任何东西对社会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丹·卡亨等人在《为什么要做科学传播?》一文中针对科学传播的科学提出了几个假设,其中之一就是传播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描述科学发现的特征,让科学家参与到科学发现之中,以及同决策者和不同公众分享这些科学发现。

  一言以蔽之,科学必然要求传播。当然这里的传播至少涉及两个层次,一个是同行之间的传播,另一个则是向外行进行的科普,当然这都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科普,第一个是“行业间”的普及,第二个则是专业研究人员向非专业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普及。同时,这个意义上的普及可以界定为在确定和理解受众的基础上,将要传播的信息置入特定的框架之内,并借助于特定的途径和媒介,实现最大化的效果,用培根的话来说就是,“科学的真正和合法目标就是将新的科学发现与力量赋予人类生活。”

  当然,基于不同的受众和目标,这两个层次还是有所差异的,不过所涉及的核心问题至少包括确定什么是有效的信息,如何让不同的受众参与进来,如何让科学的声音被听到等等。

  从行业间普及的角度来说就是,科学家把在实验室生产出来的“确定性”知识通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表,并在同行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由于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专业语言,交流和传播渠道,以及反馈机制,因而这种传播有自己特定的边界和圈层,其所使用的语言也可以被视为某种“方言”。但是从科学与技术研究(STS)的视角来看,科学家在生产知识的过程中也涉及传播的多个方面,比如科研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谈,科研人员与实验设备的互动等,而且在马克·埃里克森看来,科研论文是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一种反思,不过这种反思也是一种翻译,即将实验室产生的正规科学知识翻译成科学论文。虽然按照学术交流的规范,成果的发表要保证科学客观化,但是这种客观化却是通过科学家的主观性(即翻译)得以实现的,这是一种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对传播施加某种干涉,当然目的是为了传播。

  至于面向外行的普及,科学必然要求传播这个观点则会更加明显,相关的论述也能在一些知名科学家的报告、论述以及国家的政策语言中找到印证。当然,行业间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面向外行的普及,比如大众科普中经常用到的一些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可能是科学家在描述一个特定概念或者现象时所采用的,但是它会对随之而来的面向外行的科普产生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以及上帝粒子。当然,面向外行的普及有时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影响着学术研究,比如公民科学研究项目。

  当然,从传播是一个过程这个角度来说,面向外行的科普所涉及的问题要比行业间科普多很多。比如要讲科学研究的语言转换翻译成外行可以理解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而这个过程注定是不完美的,可能会丧失某种清晰性,甚至会带有某种模糊性,当然这不是蓄意为之的,而是科学本身所带来的,因为科普需要尊重科学规范及其认知方式。当然,这也涉及选择,即基于科学的内容、受众的理解能力以及受众的旨趣、前置知识、价值取向等等为所传播的内容设置框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面向外行科普的过程中,如何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必要的关注就变得更为重要,这不仅在于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更在于“科学的精髓是其方法”,“只要还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停止。”而且传播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相较于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而言,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就不可或缺,因为公众实际上接触到的科学总量一定会超过任何个体可以理解的科学总量,同时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还会左右他们对科学信息的看法,甚至产生偏见。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科学共同体也认识到了开展科普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一项新的诫命,那就是要传播。最后借用杜威的一句话,传播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口号。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着“云端校车”去上学

  • 海南:春日农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蛟龙”号计划2月份完成水池试验,3月组织实施南海海试。
2025-02-24 09:30
2月21日,由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国产载人飞艇“祥云”AS700电动型AS700D在湖北荆门成功完成科研首飞,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领域的绿色航空新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2025-02-24 09:26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构建了野生和栽培辣椒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揭开了辣椒性状演化奥秘。
2025-02-24 09:25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历经5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重大科研突破,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蛋白,并找到了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2025-02-24 09:22
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在基座大模型基础上,仅耗费数十美元就开发出相对成熟的推理模型
2025-02-24 09:20
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配套使用。
2025-02-21 10:07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2025-02-21 10:06
该规定提出,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严禁将会员类型与人才“帽子”挂钩、“交钱就能入会”等行为。
2025-02-21 10:04
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色域广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
2025-02-21 10:03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20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25-02-21 10:02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