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科学必然要求传播

来源:光明网2025-02-24 19:39

  临床心理学家安妮·罗伊在《一个科学家的诞生》中写道,“如果不能被传播,那么科学中的任何东西对社会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丹·卡亨等人在《为什么要做科学传播?》一文中针对科学传播的科学提出了几个假设,其中之一就是传播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描述科学发现的特征,让科学家参与到科学发现之中,以及同决策者和不同公众分享这些科学发现。

  一言以蔽之,科学必然要求传播。当然这里的传播至少涉及两个层次,一个是同行之间的传播,另一个则是向外行进行的科普,当然这都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科普,第一个是“行业间”的普及,第二个则是专业研究人员向非专业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普及。同时,这个意义上的普及可以界定为在确定和理解受众的基础上,将要传播的信息置入特定的框架之内,并借助于特定的途径和媒介,实现最大化的效果,用培根的话来说就是,“科学的真正和合法目标就是将新的科学发现与力量赋予人类生活。”

  当然,基于不同的受众和目标,这两个层次还是有所差异的,不过所涉及的核心问题至少包括确定什么是有效的信息,如何让不同的受众参与进来,如何让科学的声音被听到等等。

  从行业间普及的角度来说就是,科学家把在实验室生产出来的“确定性”知识通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表,并在同行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由于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专业语言,交流和传播渠道,以及反馈机制,因而这种传播有自己特定的边界和圈层,其所使用的语言也可以被视为某种“方言”。但是从科学与技术研究(STS)的视角来看,科学家在生产知识的过程中也涉及传播的多个方面,比如科研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谈,科研人员与实验设备的互动等,而且在马克·埃里克森看来,科研论文是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一种反思,不过这种反思也是一种翻译,即将实验室产生的正规科学知识翻译成科学论文。虽然按照学术交流的规范,成果的发表要保证科学客观化,但是这种客观化却是通过科学家的主观性(即翻译)得以实现的,这是一种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对传播施加某种干涉,当然目的是为了传播。

  至于面向外行的普及,科学必然要求传播这个观点则会更加明显,相关的论述也能在一些知名科学家的报告、论述以及国家的政策语言中找到印证。当然,行业间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面向外行的普及,比如大众科普中经常用到的一些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可能是科学家在描述一个特定概念或者现象时所采用的,但是它会对随之而来的面向外行的科普产生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以及上帝粒子。当然,面向外行的普及有时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影响着学术研究,比如公民科学研究项目。

  当然,从传播是一个过程这个角度来说,面向外行的科普所涉及的问题要比行业间科普多很多。比如要讲科学研究的语言转换翻译成外行可以理解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而这个过程注定是不完美的,可能会丧失某种清晰性,甚至会带有某种模糊性,当然这不是蓄意为之的,而是科学本身所带来的,因为科普需要尊重科学规范及其认知方式。当然,这也涉及选择,即基于科学的内容、受众的理解能力以及受众的旨趣、前置知识、价值取向等等为所传播的内容设置框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面向外行科普的过程中,如何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必要的关注就变得更为重要,这不仅在于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更在于“科学的精髓是其方法”,“只要还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停止。”而且传播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相较于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而言,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就不可或缺,因为公众实际上接触到的科学总量一定会超过任何个体可以理解的科学总量,同时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还会左右他们对科学信息的看法,甚至产生偏见。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科学共同体也认识到了开展科普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一项新的诫命,那就是要传播。最后借用杜威的一句话,传播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口号。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默茨经两轮投票当选德国总理

  • 加拿大总理访美与特朗普“礼貌交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