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优雅应对听力老化的挑战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教资讯 > 正文

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优雅应对听力老化的挑战

来源:光明网2025-02-27 11:06

  随着老人年龄增加,家里小辈会觉得有些老人越来越不爱理人了、说话声音变大了、脾气也变差了。于是有人把这归结于人老变自私,其实不然,这背后的元凶往往是老年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的定义与现状

  老年性耳聋又称为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或者老年性听力损失,是一种进行性、双侧、对称的与年龄相关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觉系统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也会随着衰老逐渐出现功能减退,但是不同个体的衰退速度快慢不一。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自然老化、遗传因素、长期噪声暴露、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社会问题。截至2012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 1.85亿,预计在2030年该数字将达到3.2 亿。老年性耳聋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残原因。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11%有听力损失,人数约为2000万;其中达到中重度听力损失的老年人占35%,约为700万。2025年3月3日是全国第26个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老年人的听力健康应备受关注。

  老年性耳聋的表现与危害

  老年性耳聋最主要的表现是听力逐渐下降,缓慢加重。最开始时常不被注意,随着高频听力的下降开始影响言语识别,日常表现为听不清、听不懂别人的说话,在超市、菜市场等嘈杂环境时尤为突出。有些人会描述“别人小声说话时听不到、听不清,声音大了又太吵”。听力下降会导致老年人在交流中感到尴尬和挫败,常常出现社会活动减少、孤僻、抑郁、认知能力减退、老年痴呆以及规避危险能力下降(如不能有效识别汽车鸣笛、警报声等,导致意外伤害风险增加)。研究发现轻度、中度和重度听力损失发展为老年痴呆的风险是听力正常人群的2到5倍。随着老年性耳聋群体规模的增加,将对患者个体、家庭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年人的听觉-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广泛关注。

  老年性耳聋的预防与治疗

  上医治未病,还没有出现老年性耳聋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重预防,尤其是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比如避免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必要时佩戴耳塞或耳罩)、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膳食等。积极管理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高危人群和已经出现老年性耳聋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做到早期发现听力下降并及时干预。轻中度的听力损失,可以早期验配助听器,提高听力。当听力发展为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伤时,可能就需要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进行听力重建。研究发现,听力干预将高风险老年人群体的认知能力下降率减少了近50%。老年性耳聋虽然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延缓其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在爱耳日到来之际,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健康、有声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尊严地优雅地变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陈彪、薛书锦、孔颖、李永新)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