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14日至16日,第一届电子信息本科人才培养大会在西安召开。大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电子学会高校电子信息学科建设推进委员会(简称学科建设委员会)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西电电子工程学院承办。
大会以“聚智育才、强教兴国”为主题,聚焦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共商新时代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两院院士、全国电子信息领域百余所高校相关学院(系)负责人、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及重点企业代表等1000余人参会。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变革浪潮,电子信息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电子信息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相聚研讨电子信息本科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深远影响。中国电子学会将持续践行国家战略,通过“优博”“优硕”“青托”等多种项目,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各高校携手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建广阔舞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任小龙指出,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队”,必须以“赶考”姿态勇立潮头,以龙头担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西电将始终紧抓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与需求导向的产业服务支撑的新路径,不断完善与科技发展、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他提议电子信息领域高校要携手并进,在“关键之年”实干笃行,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需求;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支柱和雁阵格局,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和高水平人才领先;要共商共谋,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形成协同育人体系,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人才。
汪玉代表学科建设委员会致辞。他表示,本科人才培养是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世界一流电子信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重要基础,要通过动态调整优化传统学科、课程设置,更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评价体系,深化人工智能手段赋能本科教育、推进国际合作办学等方式,为新时代下电子信息本科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寻找新方向。
主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和西电校长张新亮分别作大会报告。大会报告由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电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丁金闪主持。
郝跃作题为《谈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大会报告。他表示,电子信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产业全面升级的重要引擎,我国电子信息科技学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但信息产业仍有待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他以集成电路产业为切入点,强调“学科交叉”“平台赋能”“产业反哺”的深度融合,希望广大教育同仁持续探索,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苏东林作题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思考》的大会报告。她以电磁强国人才培养为例,分享了“六措并举”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探索本科实验班、虚拟教研室和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表示教师应做“经师”,更应为“人师”,成为学生探索求知、为人处世的榜样。
张平以《AI与通信交融工程科学家培养及践行》为题作大会报告,系统阐释了“AI+通信”工程科学家培养模式,以北邮PING班为例,展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并结合案例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构建自主学习模式和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
张新亮作题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西电实践》的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创新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浪潮等多重维度下,电子信息类高校承担着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的历史使命。他表示,西电通过建设“八个西电”,构建起了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育人模式的系统性创新,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人才培育贡献了西电智慧与力量。
15日下午,大会举办“AI与教育”圆桌论坛,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文涛、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郭宇锋、西安邮电大学校长卢光跃、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孔令讲、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彭木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文钧作为嘉宾参加论坛,论坛由西电副校长王泉主持。论坛围绕“AI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挑战”“AI赋能教育创新的实践与探索”“AI与教育的伦理与未来”“AI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观点、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嘉宾们表示,AI技术正深度重构高等教育生态,其影响呈现“双刃剑”效应,既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深度进化,又引发伦理、机制和价值层面的多维挑战。面对AI汹涌浪潮,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坚守高等教育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范式,做到以人为本、伦理先行和包容共享,让AI技术真正照亮求知之路,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同时,会议围绕“一流专业建设与评价体系”“一流课程建设与评价体系”“人工智能与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等主题举办四场分论坛,三十余位报告嘉宾围绕论坛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训练、科创竞赛、国际合作、师资培育和管理保障等方面分享经验做法,展示建设成果,与会嘉宾积极交流讨论,纷纷为电子信息本科人才培养建言献策、交流智慧。(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