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早稻秧苗的价格如何“打”下来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早稻秧苗的价格如何“打”下来

来源:人民日报2025-03-19 10:19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当前,我国春耕春播由南向北全面展开,各地多措并举稳面积、提产能,有力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工厂育秧降本增效,智慧田管精准施策,绿色农资生态护航……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从一本本“田间账本”透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编 者

  3月17日,颜玲龙在育秧大棚内向记者展示稻种生长情况。刘欣荣摄(人民视觉)

  春分将至,气温渐升,沐浴过春雨的土地呼唤着青苗。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西渡镇青里村的育秧工厂热闹起来。

  12万片秧盘堆成了一座山,30多米长的育秧流水线有序运行,催芽暗室内优质早稻种子正在萌动第一株嫩芽。已经忙活大半个月的种粮大户颜玲龙看着眼前的场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今年厂子应该能走上正轨了!”

  对于颜玲龙来说,育秧工厂不是个新事物。前些年,他一直从附近的梅花村的育秧工厂买秧苗。“一盘秧苗5元,一亩地用苗30—40盘,仅育秧成本一项每亩就接近200元。”

  从外面采购秧苗,虽然价格不划算,但机器育秧苗好秧壮,种粮大户抢着买,有时候还得排队。

  “要是自建育秧工厂,建设成本各级补贴60%,又能享受40元一亩的集中育秧补贴,满足自用后还能外销。”返乡种田前,颜玲龙曾在广东一家企业“管账”,对于成本很敏感。

  村两委一研究,种粮大户一合计,一举三得的事情,说干就干。

  2024年,育秧工厂开工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村集体企业占股51%,村里十几户种粮大户成立合资公司,占股49%。

  平地基,建厂房,买机器……赶在去年晚稻育秧季,投资400万元的育秧工厂落成。育秧机采购投入30多万元,6500多平方米的育秧大棚建设约130万元,12万片机插秧秧盘80多万元,工厂厂房建设40多万元……

  “规模一上去,成本就不是小打小闹了。”为此,颜玲龙还申请了中国农业银行的惠农贷款,“虽然利息很低,随借随还,但是算起来一年的利息成本也要2万多元。”

  粮食生产利润薄,看天吃饭风险大,种田人只能精打细算。去年晚稻季的第一次“实战”,暴露出了两个问题——成本难降下去,规模难提上来。

  在育秧工厂,负责管理机械的种粮大户颜复星拿起一个秧盘,给记者算起了“机器秧”的综合成本——种子要发芽,得有基质土,外购要好几百元一吨。基质土和秧盘之间还得垫一层可降解无纺布,便于秧苗生根。再加上肥料、农药、水电、柴油,每一项都是成本。最大的一项还是人工,育秧期间每天至少请10多名村民做工,每人每天工资200多元。

  “去年我们核算发现,一盘秧的成本达3元多,比预期的要高,人力的浪费也很大。又因为不熟悉流程,最后只育了1500多亩秧苗,还不够本村自己用。”颜复星说。

  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春耕,大家集中精力降本增效。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经过多方比价,优化配方,基质土的成本也降了10%。铺设货运轨道后,秧苗运输实现半自动化,叉车和码垛的劳动强度降了近一半。

  “初步核算下来,一盘秧成本降到了2.7至2.8元。和之前买秧苗比,一亩田能省六七十元,1000亩就是六七万元,还能享受40元一亩的集中育秧补贴。一增一减,效益特别明显。顺利的话,差不多3年就能还完贷款,后续就是纯盈利!”颜玲龙说。

  成本降下来,产能和面积提了上去。育秧工厂把今年春耕的育秧目标定在3500亩。“以前有些田没人种,现在变成了到处找田种。”今年春节一过,颜玲龙在附近的振兴村流转了80亩土地,准备全部种植双季稻。目前,他一个人的流转面积就达1600多亩。

  降本的同时,颜玲龙又在琢磨怎么开发育秧工厂的新效益。“晚稻育秧后的几个月,正好是秋冬蔬菜种植季节,今年准备试试辣椒育秧,利润不比水稻育秧低,还能摊薄机器折旧成本。”颜玲龙说。附近的一个羊肚菌企业,也看中了这里6500多平方米的育秧大棚。“摆上菌棒,就成了菌菇基地。是订单生产模式还是出租场地模式,目前还在谈,很快就有结果。”颜玲龙说。

  优化流程,降低成本,综合利用……育秧工厂的效益账越算越清,种粮大户的信心越来越足。近年来,衡阳县将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目前全县已建成59处、38.7万平方米集中育秧设施。(记者 孙超)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 小小快板手 传承老技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