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大选调生:一粒粒有信仰的“种子”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教资讯 > 正文

农大选调生:一粒粒有信仰的“种子”

来源:光明网2025-03-29 10:28

  【思政开放麦·时事热点评论】

  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创新激活大思政、大宣传潜能和效应,中国农业大学、光明网联合推出“思政开放麦·时事热点评论”专栏文章,激发“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奋进力量,铸就强农报国思政引领力。

农大选调生:一粒粒有信仰的“种子”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召开2024届选调生代表座谈会

  【人物】中国农业大学基层选调生群体

  【故事】他们犹如一粒粒“种子”扎根中国大地,深根固本、向阳而生,发挥所学所长,贡献专业力量,在乡村基层的沃土中绽放绚丽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大学选调生人数连续十二年稳定增长,3000余名毕业生加入选调生行列,超过90%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他们坚定信仰、自找苦吃、争作先锋,用实干实绩,带动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这便是这一粒粒“种子”交出的最美答卷。

  【评论】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绽放光彩的广阔天地,也是了解国情民生、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作出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年来,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农大学子从入校那天起,就毅然扛起“天下饱暖和安康”的重担,长期以来,学校有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和“农业及相关产业”建功立业,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从大凉山深处到革命老区,都有农大毕业生披坚执锐、谱写青春的身影。

农大选调生:一粒粒有信仰的“种子”

  图为钟登华赴浙江、江西、广西、陕西等地调研选调生工作,并看望选调生代表

  近年来,学校党委把做好引导基层就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高度重视选调生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通过“有组织地发现、有意识地培养”,不断完善毕业生赴乡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学校党委书记钟登华每到各地调研都会与地方召开选调生代表座谈会,始终关心关爱毕业生成长成才,为基层就业毕业生学习发展提供全力支持。学校就业创业办公室等校院两级相关部门认真践行“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的工作理念,将就业观念引导融入育人全过程,不断为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暖心跟踪服务,持续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奉献国家、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

农大选调生:一粒粒有信仰的“种子”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选调生代表李晓龙、师馨一、石春霞等工作场景

  当前,学校以选调生为代表的基层就业毕业生,在乡村基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学校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靓丽名片。学校专门编选《先锋——中国农业大学选调生奋斗篇章》感人故事,引导更多学生树牢强农报国的理想信念,激励更多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创业、建功立业。他们中,有2014届生物学院博士毕业的选调生李晓龙,10年坚守南疆阿克苏最基层,从骑着摩托车入村访户,到察访工地保障施工,从做好县域脱贫攻坚,到抓好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他始终不遗余力建设大美新疆;有2018届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毕业的选调生师馨一,扎根三秦大地做群众满意的“勤务员”,从驻村时调解村民纠纷、解决游客投诉,到调任团系统后当好青年人的“摆渡人”,她始终以“群众满意”为工作最高标准;有2022届园艺学院本科毕业的选调生石春霞,秉承赤诚之心争当甘肃驻村工作队的先锋,把村里人当家里人,坐在村民炕头交心谈心、解决难题,她始终以满腔热忱为民服务、推进基层治理……

  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感受着祖国的深切关怀,3000余名农大选调生,他们犹如一粒粒“种子”,向下扎根,在基层实践中汲取营养,向上生长,在风雨中蓄积力量,在乡村基层的沃土中绽放绚丽之花。选调生肩负着党的殷切期望和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是党和国家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学子,是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新征程上的农大选调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让我们奔赴广阔基层,读懂乡土中国,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努力做坚定理想信念的先锋、服务人民的先锋、攻坚克难的先锋、修身立德的先锋!

农大选调生:一粒粒有信仰的“种子”

  (作者:蒋晓彤,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辅导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博士分团班主任)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