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成上海光源后,他“16年拓荒”新一代核能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建成上海光源后,他“16年拓荒”新一代核能

来源:文汇报2025-04-11 09:39

  ■本报记者 许琦敏

  世界唯一建成并运行的熔盐堆第四代核能系统——2兆瓦热功率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TMSR),已在甘肃武威加钍运行。目前,技术团队正与国内核能企业合作推动钍基熔盐堆的工业示范应用,而上海也将成为供应链基地。

  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第十一期“报国讲坛”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技术总体组负责人徐洪杰研究员透露,因其性能优异,熔盐堆的全球研发热潮持续高涨,“中国在这一领域已走在世界前沿”。

  在“核的领域”没有“短平快”捷径可走

  15年执着,建成上海第一个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16年拓荒,建成迄今世界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堆。今年恰满70岁的徐洪杰说,在“核的领域”,没有“短平快”的捷径可走,“要在这个领域做成事,必须有定力,准备好二三十年就做一件事”。

  从技术角度看,熔盐堆具有失效安全、无水冷却、高温输出、常压工作等优异性能,而且只有它可以实现钍铀循环高效利用。徐洪杰介绍,中国是一个富钍的国家,钍资源可供核能发电用上几万年,“如果钍基熔盐堆能够推广,有望助力我国实现能源独立”。

  这可以说是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核能“中国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名“原子核研究所”,在核物理及工程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积累。上世纪70年代,从上海起步的中国核电“728工程”最初目标就是研发25兆瓦钍基熔盐堆,1971年原子核所建成了熔盐(冷态)零功率堆。

  本世纪初,核能研发热潮再次兴起。2009年,上海光源刚竣工,中国科学院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决定“无中生有”发展先进的裂变核能。当时,院领导希望徐洪杰能够提出选题并领衔项目。“既然国家需要,我必竭尽所能。”正当上海光源如日中天之时,徐洪杰从热闹的光源舞台离开了。2009年底,上海应物所正式提出要研制钍基熔盐堆——又一场几乎“从零开始”的拓荒开始了。

  强者“可原谅的错误”是我们赶超的机会

  在报告会上,徐洪杰提到了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龟兔赛跑。“兔子总有犯错、偷懒的时候,这就是乌龟跑赢的机会。”徐洪杰坦言,美国在核技术领域的积累相当深厚,但中国只要锚定目标,就一定可以找到赶超的机会,钍基熔盐堆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放弃发展熔盐堆,并将所有研发技术资料公开,以待“后来有缘人”。“有美国专家指出,当年放弃发展熔盐堆,是一个‘可原谅的错误’。”徐洪杰觉得,中国团队就是那个“有缘人”——不仅把每篇文献都读透,还在实验室进行复现。“我们不仅掌握了文献中提到的所有技术,还进行了二次创新。”

  然而,真正要造出钍基熔盐堆,仍有大量科学与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为此,徐洪杰首先做的是组建队伍,“我们在短短两年内大量招兵买马,从几十人拓展到三四百人,然后‘干中学、学中干’”。

  从建设能力平台到“从零开始”研发新材料、新技术,“我们创造的‘世界第一’‘国际领先’‘填补空白’不计其数。”徐洪杰说,如果只为科研“交差”,完全可以选择更简单的路线,但TMSR的目标是工业应用,因此他们必须选择更难走的路。

  那天恰巧是中国首枚氢弹成功的日子

  “做核的人,要有一个自觉。”徐洪杰说到,尽管熔盐堆的安全性远超现有技术,甚至可以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但在研发阶段,还是应该自觉去人烟稀少的地方。”在甘肃武威的茫茫戈壁荒漠,这支队伍不发论文,也不申请任何奖项,埋头八年多,建设2兆瓦热功率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

  克服异地建设和自然条件恶劣等重重困难,钍基熔盐堆建设团队同步推进安审、土建、安装、调试等多个条线工作。工程建设阶段,不少科研人员一年离家200多天,最多的达300多天,坚守在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现场。为集中资源尽快建起实验堆,整个占地千亩的园区,唯一新建的生活设施只有一间食堂。

  终于,2023年10月11日11点08分,实验堆首次临界;2024年6月17日10点12分首次达到满功率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钍基熔盐堆(钍铀燃料循环)研究平台。

  “巧的是,57年前的6月17日,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徐洪杰说,团队可能是在冥冥中传承着报国与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此后,他们又实现了实验堆加钍运行,终于走到了世界前沿。

  “东西联动”布局推动工业示范应用

  如今,在深入推进钍基熔盐堆科技研发的同时,团队正与国内工业界紧密合作,加快推动钍基熔盐堆的工业示范和应用。“很多关键材料和技术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可以直接产业化,形成钍基熔盐堆的供应链。”徐洪杰认为,只要钍基熔盐堆的应用市场打开,就能很快形成与之相关的产业链。

  “我们要真正落地西部,创立东西联动的新模式。”徐洪杰透露,未来上海应物所将联合骨干企业共同构建TMSR设计研发与主要装备制造基地在上海、(涉核)实验与示范应用基地在甘肃的“东西联动”布局,打造覆盖“一带一路”区域的清洁高效能源系统,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网追的“扁担女孩”,找到了!

  • 新能源汽车的中国-中亚跨国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由衢州市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的百山祖园区组成,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
2025-06-11 09:23
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9日对第一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
2025-06-10 10:04
6月8日,国产人形机器人携手机器狗攀上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挑战在全球最长猫道上行走。
2025-06-10 10:03
夏日,生机勃勃,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生态心”区域,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和打理,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2025-06-10 10:02
日前,位于重庆巫山的五里坡管理中心在科研监测中发现了2个新属共8个新物种,这是继2022年发现4个新物种后该中心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新物种。
2025-06-10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