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据国家文物局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为6833家,其中高校博物馆约400家,虽然从总体比重来说,高校博物馆的比例并不大,其展陈空间也相对不足,普通公众也会认为这类博物馆比较“小众”,但是高校博物馆具有专业性、特色性、学术性的特征,在科普中也应该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时代需要新科普,更需要高校博物馆盘活现有科技资源,发挥衔接学术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
新修订的《科普法》第二十二条就指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应当支持和组织科学技术人员、教师开展科普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专职科普岗位和专门科普场所,使科普成为机构运行的重要内容,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促进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普紧密结合。”这也为包括高校博物馆在内的科普场所更好地发挥科普功能做出了法律上的明确要求。
科普场所应该是这样一种公共空间,它的核心功能应该聚焦于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并且需要通过展览、体验、教育活动等形式,向公众传播扩散科学技术相关的内容,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博物馆就是一种科普场所。当然它不仅仅是科普场所,因为它还要服务于所在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任务,满足日常工作所需,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种延伸,通过现实场景的展示,为学生提供立体、直观的学习情境,让书本上的文字与馆内收藏的展品实现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活化”知识的目标,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科学思维。但作为一种科普场所,高校博物馆也应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也就是承担面向社会的科普服务, 推动科学文化的形成,将“禁锢”在博物馆里的学术资源和文化成果惠及普通公众,促进公众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培育科学和理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博物馆需要平衡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这两个维度,从博物馆本身来说,这是两种使命的组合,而正是这种组合才使得它成为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绝佳场所,更应该引领一种特殊的科普活动。
有调查显示,宣传力度不足(65.29%),展览缺乏吸引力(51.59%),开放时间有限(47.15%),展览内容陈旧(24.50%)和专职人员不足、资金有限(15.39%)等,是高校博物馆未能被充分利用的原因。而要让高校博物馆这种原本就已经存在的科普场所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就需要盘活相关的资源,打通必要的堵点和难点,为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高校博物馆的科普活动所具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它与其他场所的科普有什么区别等等。比如高校博物馆的开放时间是否需要均衡教学和科研需求,再比如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其展览内容是否陈旧等。
当然,盘活高校博物馆资源还需要多方努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其发挥科普功能的生态系统,比如可以考虑在制度安排上为高校博物馆发挥科普功能提供保障,在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延展面向社会的科普服务,包括科普人员的配备、经费的支撑、科普项目的设立等。比如在推动高校博物馆相关科技资源的科普转化上,从内容适配的角度注重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高冷”的学术资源转化为普惠性的科普服务。再比如通过深化联合与协作,推动博物馆-学校-社区的协作网络,推动科普内容的下沉,扩大受众覆盖面等。再比如,高校博物馆一般都具有 “小而特”的特征,因而可以通过差异化打造独特的科普品牌,满足受众多元的科普需求。
总之,在贯彻落实《科普法》有关要求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校博物馆这一现有的科普场所,把其科普功能的发挥作为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内容,助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当日,作为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系列活动之一,第21届世界风筝锦标赛在山东省潍坊市滨海云门国际放飞场开赛,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257支队伍、1971只参赛风筝参加角逐。形态各异的风筝漫天飞舞,带来一场精妙绝伦的视觉盛宴。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