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当天,在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主办地上海,中法天文卫星(空间多波段变源监视器,英文缩写SVOM)正式发布首批科学成果,“捕获130亿年前伽马暴信号”等一批突破性科学发现备受关注。
中法天文卫星是中法两国政府间重要航天合作项目,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联合立项,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联合开展工程实施,自2005年启动论证,卫星于去年6月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中法天文卫星搭载了四台观测载荷,分别是中方的伽马射线监视器、光学望远镜,以及法方的硬X射线相机、软X射线望远镜,具备多波段覆盖、自主快速响应、精准高稳观测、全球天地协同等卓越观测能力。在轨飞行10个月来,卫星已顺利完成了平台、科学仪器的在轨测试任务。
作为迄今为止全球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系统。中法天文卫星已探测到了超过100例伽马暴,发现了多例特殊类型伽玛射线暴,刷新了短时标伽马暴的最远观测纪录。通过星地联合观测,有22例伽马暴成功获取了光谱红移。
在这些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例来自130亿年前的伽马暴GRB250314A,红移高达7.3,表明它来自宇宙诞生仅7.3亿年的极早期,其光线在宇宙中传播了约130亿年才被中法天文卫星捕获。这一发现打破了保持近12年的国际纪录。据科学家分析,它可能源自宇宙最早期恒星塌缩形成黑洞或中子星,让人类得以窥见宇宙婴儿时期的模样。
伽马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恒星爆发现象,持续时间从毫秒到数分钟不等,短时间内瞬时辐射能量可超过太阳一生释放能量的总和,被称为“恒星葬礼上的宇宙焰火”。伽马暴探测就像一场接力赛,需要全球空间、地面观测设备的参与,环环相扣,链路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造成了信息延迟,后续的观测设备很难发挥作用。
中法天文卫星总指挥张永合参与了整个天地联合系统全阶段的研发,持续近20年,他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研制一颗高性能伽马暴观测卫星,而是构建一套复杂、快速而便捷的伽马暴观测系统,让科学家在喝一杯咖啡的工夫,就能向SVOM传送一次观测指令,获得观测结果,这样才能不错失任何一个可能蕴含科学发现的机会。”
据介绍,SVOM至少在轨工作3年,科学家期望通过它揭示第一代恒星的形成与死亡过程、研究黑洞诞生机制、发现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并完善宇宙早期演化理论,将推动全球高能天体物理学研究进入新阶段。(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