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焊枪作“针”绣出“中国工艺”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焊枪作“针”绣出“中国工艺”

来源:科技日报2025-04-27 09:40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劳动者之歌】

  ◎实 习 生 邹文慧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徐 腾

  “我也不知道怎么来形容焊花,要不我操作一遍,你们看一看。”4月26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只见身着防火工装的李云飞蹲在内腔体30厘米高的构件腔槽前,焊枪在S690超强钢板上划出银弧,弧光与机械上蓝光交织闪烁。

  这就是李云飞对焊花的“介绍”,从缝纫女工到焊接大师,从传统工艺到智能制造,她用15年光阴在钢铁上“绣”出了中国工匠的时代答卷,她也被大家称为“钢构最美焊花”。

  布尺换焊枪 点燃灿烂花火

  2008年,20岁的李云飞在缝纫厂望着父亲焊接时飞溅的焊花,突然觉得手中的绸缎轻得像一片云。

  父辈都在从事焊接工作,她第一次择业却选择了缝纫。直到某天深夜,她在台灯下翻出父亲压箱底的焊工证书,泛黄照片上的弧光突然“照亮”了她的眼睛。

  24岁时,李云飞决定放下针线,拿起焊枪。

  第一课“焊接时袖子不能撸起来”,让她领教了这个行当的严苛——厚重的牛皮防护服下,车间里40摄氏度高温与焊花飞溅,汗水浸透工服,每天结出盐霜。

  为快速掌握这项技能,李云飞把缝纫时的精细劲儿用在焊接上:别人练百次,她就焊万条直线;防护镜被焊渣糊住,就用钢丝球擦出火星子继续练;下班后借着天窗月光,用粉笔在地上画满焊接轨迹。

  “焊工的手不是手,是铁打的钳子。”她把父亲的话刻进骨髓,更耐心啃下理论硬骨头,《高级电焊工工艺学》《钢结构制造工艺学》等书籍陪伴她度过无数个深夜。

  2013年加入中建钢构武汉厂后,李云飞成为500多名焊工中仅有的10名女将之一。2014年武汉中心项目,面对70毫米厚Q390钢材焊接难题,她抱着40斤重的焊丝,在2.4米高钢管爬上爬下,连续15小时完成焊接,构件的11道焊缝顺利通过探伤检测。同事打趣她“比男工还猛”,她却笑言“只是把缝纫的‘细’搬到了钢铁上”。

  机器做标准 人工绣细节

  从武汉天河机场到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从国家重大工程到中亚峰会主会场,李云飞参与的30多个国内外重点项目,都刻着“中国工艺”的印记。

  “焊接不能只靠蛮力,更要靠脑子。”李云飞的工位上,始终摆着两套工具:一套是陪伴10年的旧焊枪,一套是智能焊接机器人操作手柄。

  2019年“海峡两岸暨香港职工焊接技能竞赛”中,她以“单面焊双面成型”的精湛技艺斩获铜牌,裁判的探伤仪显示,焊缝波纹平滑如缎,让对手感慨“你们在绣艺术品”。

  而在2022年马来西亚KLCC项目中,面对其中最大焊接板厚达200毫米超厚S690钢板焊接这一行业世界性难题,她和团队在构件腔槽里熬了14个通宵,焊废的试板堆成2米高的小山,最终摸索出“超高强钢、超厚板巨型复杂节点焊接工艺”,探伤合格率达99.6%。韩国专家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教科书级中国精度。”

  作为“李云飞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她努力推动传统工艺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改造埋弧焊设备加装导向轮,让直线焊枪能走曲线,破解深圳会展中心弯扭构件焊接难题;研发“冷丝复合埋弧焊技术”,效率提升30%、年节约成本72万元;搭建H型钢智能示范生产线,工效提升15%,助力公司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在她的带动下,车间里“智能焊工”操控机器人完成标准化焊接,而她则专注于复杂曲面的手工精修,形成“机器做标准、人工绣细节”的黄金搭档。

  “一个人强不算强,一群人强才是中国制造的底气。”李云飞把传承当作使命。90后焊工陈博仰焊不稳,她让其躺在焊架下用镜子练角度;徒弟杨军参加全国数字化技能大赛,捧着全国第四的奖杯站在领奖台红着眼圈说:“师父教我的不是怎么焊接,是怎么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弧光闪烁中,李云飞的防护镜又被熏黄。这位从农家走出来的“钢铁绣娘”,在钢铁丛林里绣出了中国制造从“跟跑”到“领跑”的轨迹。正如她所说:“每簇焊花都是梦想的火星,当它们连成一片,就能照亮智造中国的未来。”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二届"长城杯"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决赛倒计时1天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