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个人,特别是企业,都须将人工智能视为竞争优势的源泉。”4月24日,在南京审计大学举行的人工智能与组织善治论坛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原总干事、南京审计大学海外院长高锐博士与南京审计大学校长陆华良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对审计行业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分享在数智时代如何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框架以促进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以及南京审计大学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领域的尝试和改革举措。
主持人:请介绍南京审计大学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领域的尝试和改革。
陆华良教授: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南京审计大学以服务国家审计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坚持“审计+”和“+审计”的学科交叉模式,推动审计学科与多学科融合发展。学校建有“新一代智能审计技术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等26个省级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大数据等创新性研究。发布国内首个面向审计垂直领域研发的“审元”大模型,打造智能审计决策新范式,为审计专业场景下的可信AI应用树立了行业新标杆。推进教育国际化,形成了多层次、宽口径、多领域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打造ACCA、IAEP等特色专业品牌,学校被评为“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的大学”。这些举措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主持人:如何在数智时代进一步提升审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有效服务审计事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陆华良教授:一是聚焦数智驱动,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学校大力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推动“审计+数字技术+行业应用”深度融合,于2024年获批新增人工智能新专业。学校打造由大数据审计、智能审计等构成的交叉共生数字化审计学科专业集群,探索开设首个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培养兼具审计专业素养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聚焦数智赋能,重塑教育教学发展新范式。学校组织系列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课程建设,首批立项22 门课程,通过运用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等技术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部署智能问答助学系统,加强数字教材建设,实现课程、教材和教学场景智能化升级。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与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培养学生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是聚焦数智创新,共筑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高地。学校依托国家审计大数据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科研平台,与各级审计机关协同开展科研攻关项目,发布国内首个审计行业大模型,将创新科研成果有效反哺教学。学校全方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引企入教”机制,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在2023年获批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学校通过上述举措构建了数智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不断为服务“国之大者”贡献南审智慧与力量。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高锐博士:每项技术都具有两面性,AI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发展如此迅速和全面,以至于有时挑战了我们掌握其可能性和潜力的能力。我们正处于机器发明和创造力的黎明时分。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通过法庭案例来看,我们现有的法律并不适用。人工智能发明,即自主生成的人工智能发明,其本身无法获得专利,也无法获得版权。未来是否需要为机器发明和创造建立一套制度?我们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智能与机器交互界面的非常深刻的问题。
主持人:您认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财经类人才培养?
高锐博士:我认为,我们在教育中要教导学生对他们接受教育时所使用的资料保持正确的批判态度。教育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批判性地看待这些:它们是否准确、它们是如何撰写的、它们所展现的世界观是怎样的。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输出结果保持正确的怀疑态度或批判性思维。这并不意味着将它们视为不好的而加以拒绝,而是意味着不要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当下,教育将经历一场重大变革,我们该如何将过去基于文本的教育方法过渡到人工智能的新教育方法,即我们该如何对输出结果保持批判性思维。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再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在我教授的《公司原理》这门基础课程中,过去我们会教学生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等概念。我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再需要教授这些内容,因为学生可以询问ChatGPT或DeepSeek等工具。因此,我们面临一个真正的挑战,即我们应该教授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我认为,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单向地传授知识。
主持人:就美国关税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您有何看法?
高锐博士:我们面临的形势,反映在股市估值的大幅波动上,也反映在企业试图应对关税政策的混乱上。比如第一天是100%的关税,第二天就变成了200%。在这种局势下,人们该如何制定计划呢?我所持的积极观点是,从这种局面中会诞生一个新的世界。当然,在到达那个新世界之前会经历很多过程。国际架构和国际治理的演变,会发现它是以80年前设计的模型为基础的。亚洲,特别是中国,已经崛起。现在,世界上有60%的人口生活在这里,他们在过去10年中承担了全球50%的经济增长。中国已成为技术强国,我认为,我们将出现一个更加公平和平衡的国际体系。我希望,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混乱和创伤,将催生一个更加公正和平衡的系统,特别是让亚洲的地位得到更充分的认可。(南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