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与蛇共舞 接力书写科研传奇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与蛇共舞 接力书写科研传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04-28 10:01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房间墙壁上挂着两张醒目的地图,办公桌上摆放着简单的办公用品,一旁的置物架则放满了装着各类小蛇的盒子。数十年里,黄松工作与科研的地方始终都有蛇的陪伴。

  从父亲黄接棠到黄松,再到女儿黄汝怡,这一家三代人不仅不怕蛇,还乐于四处找蛇、精心养蛇、用心研究蛇,并影响着更多人进一步了解蛇、保护蛇,用热爱与执着书写了“与蛇共舞”的科研传奇。

  小山村走出“蛇痴”大学生

  安徽省祁门县地处皖南山区,栖居着多种毒蛇。黄接棠是黄家岭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因为目睹太多乡亲被蛇咬伤,从皖南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返回家乡,参与建立安徽祁门蛇伤研究所。这是国内首家集蛇伤研究、治疗和药物生产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较大的蛇伤救治基地之一。

  据黄松回忆,父亲醉心于蛇类研究,经常忘记回家吃午饭,这时母亲会派自己去喊他回家,结果被父亲的实验吸引,竟也沉迷其中,忘了时间。于是黄松的弟弟又去喊他们,结果也是乐而忘返……年幼的黄松总是跟在父亲后面学习,一起在山上翻石头和草,寻找蛇的踪迹,耳濡目染之间,与蛇结下不解之缘。

  让黄松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父亲在实验室里测量刚刚出生的五步蛇的重量和长度,不慎被咬到,在只有3秒清醒自救的时间里,父亲反应迅速,把桌上做实验用的瓶瓶罐罐全部推到地上,发出的声响引来楼下路过的同事,众人将神志不清的他送去医院抢救,才有惊无险地救回一命。

  父亲的惊险经历让黄松意识到蛇的危险,但这丝毫未减他对蛇类的热爱,他依然乐于跟随父亲进山找蛇。中国有十大毒蛇,黄山占了7种。为了安全起见,父亲禁止黄松贸然抓蛇,他先是让黄松在蛇池边观察毒蛇3个月,总结其生活习性,然后为黄松制定了接触蛇的规则——第一,一定要在精神和身体状态都良好的情况下去接触蛇;第二,千万不要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第三,喝一滴酒都不准去接触蛇。黄松铭记于心。

  在父亲的熏陶下,黄松决心踏上研究蛇的道路。高考结束后,他填报志愿的所有专业都与生物科学相关。1983年,他被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录取。

  黄接棠将自己多年捕蛇的经验倾囊相授:抓毒蛇是有姿势要求的,先用拐杖轻轻地搭住它的头背,再用手抓住它的脖子,用食指摁住头背,用大拇指和中指抓住颈子,然后立刻把拐杖放在一边,用另外一只手扶住它的身体,把它抓起来。

  有了父亲的“诀窍”,黄松从未被毒蛇咬伤。他自豪地说:“我手上有无数的小疤痕,但从未被毒蛇咬过,都是无毒蛇咬的。”2000年,父子俩将多年养蛇的心得记录成书,合著为《养蛇新法》。

  年轻一代接续与蛇共舞传奇

  黄松回忆起上学期间,父亲为了让自己专心学业,禁止他养蛇,这一点令他深受煎熬。因此,他极力支持女儿的爱好。

  黄汝怡一岁半那年,工作人员在清理蛇池时溜出了一条大蛇,刚学会走路的她直接抱起它,开心地跑去拿给父亲看。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啼笑皆非的故事仍为家人津津乐道。

  从小学开始,黄汝怡就在卧室里养蛇,黄松见她感兴趣,便有意识地引导她记录小蛇的成长过程,教她蛇类鳞片形态特征和计数技术,这便是对女儿最初的科研训练。2012年,黄松发表的第一个蛇类新种若尔盖锦蛇的鳞片计数就是女儿协助完成的。当时她只有12岁。

  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黄松笑言,女儿凭一己之力,带动全实验室的女孩养蛇,最后连她的辅导员都开始养蛇……

  爱一行,干一行。蛇类研究对于黄松而言,也是幸福的所在。一次他带领学生团队前往香格里拉寻找雪山蝮蛇,由于冰雹和雨水不断,将近10天都一无所获。一天中午,在草地和树林群落交错区,一个学生突然看到一条花花绿绿的蛇,将要从草地钻到灌木丛中去。

  黄松在距离学生10米左右的地方听见叫声后,当即冲过去用外套抓住了那条蛇,喜出望外的是,那是一条温泉蛇,是学术界未被描述过的新物种,后来被他们命名为“香格里拉温泉蛇”。

  作为安徽师大生物系的教师,黄松同样以兴趣引导自己的学生。他强调三个“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经典与现代并重、情商与智商并重,因此需要将野外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

  在野外实习时,黄松尤其关注那些对蛇有极大兴趣的学生,把他们吸收到自己的实验室里。“我从不以成绩的高低来选学生,只要对专业有兴趣,就不会觉得累,学习和工作就是享受,我可以培养他们。”黄松说。

  对于蛇类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我父亲是找蛇、养蛇,我是从基因角度了解蛇的进化历史,而我的女儿则从基因组角度研究蛇的生物学特点。”到目前为止,黄松发现了蛇类等两栖爬行动物新种14个(其中蛇类11个)、中国和省级的新记录物种20多个。他了解全国蛇类的生存状态,针对蛇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作研究报告,在《自然》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有《中国蛇类图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爬行类)》等专著。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4月,祖孙三代在黄家岭村共同发现了蛇类新物种——黄家岭脊蛇。这是进步蛇类中最原始的类群,起源于6600万年前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前。

  祖孙三代为何都喜欢蛇?由此,黄松作出一个假设——“怕蛇”刻在大部分人类的基因中,是先祖被蛇咬后趋利避害本能的遗传,而自己家族的成员都不怕蛇,可能属于“不怕蛇基因型”。“是哪一个基因决定了人对蛇的恐惧?”在他看来,这一问题有着科学研究的价值,有待于日后深入研究。

  黄汝怡也观察到,蛇类有很多奇特的生物学特征。“比如全世界4100多种蛇中,只有钩盲蛇是‘孤雌生殖’的,只有母蛇,没有公蛇。它的分子遗传机制是什么?又是何时起源的?再比如,西藏温泉蛇是青藏高原羌塘高原面上的唯一蛇种,为什么只有它能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她准备尝试从基因组角度进行解释。

  不过,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黄松不喜欢别人喊自己“蛇王”。他说:“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没有谁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这是父亲教育他的,也是他与蛇在一辈子的缘分中悟出的道理。他更喜欢称自己为“蛇人”,因此微信名是“snakeman”。

  黄松曾在北京、上海、昆明、成都、广州等多地进行蛇伤野外应急科普,他希望借此机会将关于蛇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提高公众对蛇类的认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杨黎 李家榕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8日 08版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