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家卓越工程师叶浩文:攻坚“新科技” 建设“好房子”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国家卓越工程师叶浩文:攻坚“新科技” 建设“好房子”

来源:中新网2025-05-01 17:32

  中新网广州5月1日电 题:国家卓越工程师叶浩文:攻坚“新科技”建设“好房子”

  作者 郭军 周炯 薛岳虎

  他带领团队发明了“造楼机”(超高层智能化整体顶升工作平台及模架体系),刷新“两天一层楼”的世界建造纪录;他带领团队将C120混凝土泵送到500米高空,创造了超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的世界纪录;他开创性提出“一体化”建造理论,引领“中国建造”生产方式变革。他就是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建筑集团首席专家叶浩文。

  记者近日从中建四局了解到,叶浩文的青少年时代,跟随父母辗转重庆、贵州、湖北、等地,看着父辈们投身国家工程建设,一砖一瓦盖起高楼大厦,他也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带着理想,他拜师学习钳工技能,日夜苦练,从一名学徒工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建筑人。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为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当时广州要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广州西塔、东塔就是其中的重要项目。广州西塔高440米,按照合约工期1100天计算,就要三天半完成一层楼的建设任务。西塔的核心筒结构复杂多变,如按照传统的翻模、滑模、爬模、提模工艺,很难实现工期目标。

  时任中建四局董事长的叶浩文亲自担任项目经理,带领项目团队通宵达旦,创新研发出顶模工艺,“造楼机”将高空临边危险作业变成平台作业,在建筑外部看不到施工人员,只见大楼在每天“长高”,既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又大幅提高了建造效率。

  在西塔建设过程中,叶浩文带领团队还研发出施工电梯直达顶层作业面提升技术、大型塔吊新型附着技术、塔吊高效自爬升技术、塔吊高空安全拆除技术、群塔协同安全作业技术等,解决了百层高楼垂直运输配置技术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两天一层楼”的世界超高层建造速度。

  2009年,西塔竣工,东塔开工建设。东塔高530米,难度再升级:要将粘度像糯米团一样的C120超高强混凝土泵送到500米高空,确保不发生堵管、爆管、漏浆等危险。叶浩文带领项目团队自主研发出超强混凝土超高泵送方法,将C120强度的混凝土一次性成功泵送至500米以上的高空,创造了混凝土泵送世界纪录。

  “超高层智能化整体顶升工作平台及模架体系”“百层高楼结构关键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等系列科技成果,因推动了世界超高层建筑技术跃升,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住建部提出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建筑工业化发展。时任中建科技董事长的叶浩文开创性提出引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体化”建造理论,即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

  据介绍,建筑工业化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而“一体化”建造理论,则是将建筑产业链上原来分散的要素和资源集成到一起,形成一条全流程的产业链,实现工程建设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2016年,中建科技在深圳裕璟幸福家园项目将“一体化”建造付诸实践。叶浩文带领项目团队依据“一体化”建造理论,在裕璟幸福家园项目管理中开创性提出将科研、设计、制造、采购、建造集成为一体的REM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采用“搭积木”工业化建造方式,平均6天建成一层,最快4天一层,仅用800天即建成交付,较合同工期提前3个月,建筑垃圾减少了80%,安装误差控制在4毫米以下。裕璟幸福家园成为深圳首个推行建筑工业化的成功案例。

  2018年,中建科技承建的全国最大规模装配式公共住房项目——深圳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开工建设。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应用“一体化”建造理论,从设计源头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全过程实现了绿色低碳建造,比传统建造方式节约了三分之一工期,现场用工减少五成以上。

  如今,叶浩文又承接了新课题,带领团队攻关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他说,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首次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建筑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现在研究的课题,就是要提升工地的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为人民群众建设更多满意的‘好房子’,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完)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