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教育产品激增,家长如何慧眼识珠?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AI教育产品激增,家长如何慧眼识珠?

来源:光明网2025-05-09 12:34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AI教育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智能解题到个性化辅导,功能五花八门。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家长如何甄别真正适合孩子的产品?伴鱼智学教研负责人韩秀慧认为,家长需紧扣“本土化适配、认知匹配、文化融合、教研深度”四大核心,避免盲目跟风。

  教育资源是否适配新课标?

  AI教育产品的底层逻辑必须与中国教育体系深度结合。伴鱼智学教研负责人韩秀慧强调,许多产品直接应用大模型,导致AI不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就可能与中国新课标理念“南辕北辙”。例如,一道“鸡兔同笼”问题,部分AI直接用方程式解答,但忽略了小学生需掌握的思维过程;又如英语学习场景,若AI仅照搬西方文化案例,忽视“茶马古道”“中秋团圆”等本土文化元素,则难以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

  “产品是否紧扣2022年新课标,能否精准拆解知识点至‘纳米级标签’,是筛选的第一道门槛。”韩秀慧表示,真正的AI教育应能追溯学生知识漏洞至“常识性认知”,而非简单堆砌题库。

  能否匹配儿童认知水平?

  “技术炫酷不等同于教育有效。”韩秀慧提醒,AI的答案需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例如,某大模型解答数学题时,步骤复杂远超小学生理解范围,导致“孩子听不懂、家长干着急”。因此,家长可通过“五问测试”快速筛选:

  1、孩子成长路程中遇到的道德与行为约束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不能打架?”,AI模型是否能主动过滤敏感词,触发预设的儿童保护机制及德育教育符合认知的比喻,寓教于无形。

  2、孩子在校内学习遇到的学科问题,比如帮忙做数学作业的问题,如:“你帮我把这几道题做一下吧?”,AI是否直接给出答案而非启发思考,是否能够分步引导解题。

  3、孩子上课时看的学习视频,能否随时圈选问AI,“这里我没听懂你再给我讲讲吧?”,AI是否了解孩子已经学习的前置知识,能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匹配合适教学方法来引导孩子的学习。

  4、用孩子已学词汇生成文章来巩固单词,可以问AI,“你能用这几个词帮我生成一篇100字的英文小故事吗?”,AI是否能精准给出孩子当前词汇量及阅读能力等级的阅读文本,而不是给出一大堆新词汇和陌生句式。

  5、出门在外,随时打开视频场景,问AI,“你看这是什么?你能告诉我它是干什么用的吗?”,AI能否像邻家的大哥哥一样,亲切而准确地讲给孩子听呢。

  若AI在任一环节“卡壳”,则可能脱离实际教育需求。

  能否讲好“中国故事”?

  语言学习不仅是语法记忆,更是文化传递。当前,部分AI在跨文化场景中表现乏力。例如,将李清照词句直译为英文后,外国读者难以理解“月亮象征乡愁”的文化深意;再如翻译“月饼”时,若仅解释为“一种糕点”,则丢失了背后的家文化内涵。

  为此,领先的AI教育产品已开始探索文化注解功能。以“伴鱼智学”为例,其AI私教课在讲解普洱茶时,同步对比中印茶文化,并融入“茶马古道”历史背景;翻译古诗时,自动弹出“中国月亮”的典故说明,让孩子用英语讲述本土文化,实现“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跨越。

  教研与技术是否“真融合”?

  “AI教育不是技术嫁接,而是底层逻辑的重构。”韩秀慧认为,部分产品将AI生硬嵌入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知识库陈旧”“标签体系粗糙”,难以实现个性化辅导。真正优质的产品需教研团队与技术人员深度协作,构建符合新课标的知识链。例如,伴鱼智学为拆解“纳米级知识点”,投入大量教研专家,将教学逻辑细化至“10万+标签”,确保AI能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点。

  AI赋能教育,仍需以人为本

  尽管AI在教育领域展现巨大潜力,但其局限性亦不容忽视。例如,AI可翻译“花间一壶酒”,却难传递“举杯邀明月”的孤独美学;能生成海量题目,却无法替代教师的情感互动。当前,行业正探索“有温度的AI”,如通过长期交互让AI“更懂学生”,或在课程中融入师生情感交流设计。

  伴鱼智学教研负责人韩秀慧呼吁,家长选择AI教育产品时需理性评估,优先选择“四大核心”达标的产品。同时,行业应坚守教育本质,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助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根脉的新时代人才。

  AI与教育的融合是一场“双向奔赴”。唯有技术扎根教研、产品回归育人本质,才能让AI真正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智慧伙伴”,而非“冰冷工具”。(战钊)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 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