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锁住“叛徒蛋白” 攻克“柑橘癌症”
首页> 科技频道 > 正文

锁住“叛徒蛋白” 攻克“柑橘癌症”

来源:科技日报2025-05-14 09:39

  

  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王雪峰研究员(右一)在所内育种基地进行研究。

  受访者供图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我国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然而,黄龙病却如同一颗毒瘤,威胁着全球柑橘产业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相关研究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科学》上。

  柑橘黄龙病肆虐全球

  在柑橘园中,一棵柑橘树上爬满了携带有黄龙病菌的木虱。原本翠绿的叶片此时却泛着病态的黄色,毫无生机。树上结出的果实小而丑,蒂部呈深红色,其余部分呈青绿色。

  导致柑橘树呈现这般病态模样的,正是让果农闻之色变的黄龙病。这种病害犹如附骨之疽,一旦染上,就如同癌症般难以根治,果农们往往只能忍痛将一大片柑橘果树齐根砍掉,以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

  “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名为韧皮部杆菌的细菌。它就像一个狡猾的入侵者,专挑柑橘的‘血管’,即韧皮部寄生,导致植株根系腐烂、叶片黄化,最终枯死。”在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研究员王雪峰一边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柑橘树感染黄龙病的图片,一边介绍,这种细菌在实验室培养皿中无法存活,导致研究极为困难。

  然而,黄龙病的可怕之处远不止于此。病菌感染后潜伏期长,初期症状十分隐蔽,让人难以察觉。一旦果树开始显症,出现叶片黄化、果实畸形等症状时,往往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据介绍,全球商业化栽培的柑橘品种几乎都对黄龙病敏感,而且至今还没有能够有效根治该病的药剂。一旦黄龙病暴发,轻则会导致柑橘减产,重则整个果园都会毁于一旦。

  目前,黄龙病已在我国11个省(区、市)的柑橘产区发生,并且近年来呈加重趋势,严重威胁我国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科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应用抗生素来治疗黄龙病,但由于难以根除病害,而且带病植株还存在木虱传播流行风险,因此这种方法没有得到持续推广。当前,果农主要依赖“三板斧”防控黄龙病,即种无病苗、喷药杀灭传播病菌的木虱、砍病树。然而,现实操作中却困难重重。无病苗木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广大果农的需求;木虱防控需区域内果农协同合作;砍树更是常常因为果农的抵触情绪而难以执行。柑橘黄龙病的防控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阻止易感蛋白搞破坏

  “我们一直在努力探寻黄龙病防治的可行之道。”王雪峰说,在西南大学研究员周常勇牵头的两期黄龙病研究与防控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西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联合团队,历经8年研究,终于揭开了柑橘抗黄龙病的关键机制。

  通过深度挖掘我国柑橘属及芸香科远缘种质资源,团队首次发现植物茉莉素信号通路中的核心转录因子MYC2,以及与其相互作用的E3泛素连接酶PUB21,共同构成了抗病调控的枢纽。

  王雪峰表示他们发现了柑橘体内存在的一对“生死冤家”:一方是抗病蛋白MYC2,它宛如植物免疫系统的忠诚卫士,时刻守护着柑橘的健康;另一方则是易感蛋白PUB21,它如同在暗中搞破坏的叛徒,伺机而动。

  在普通柑橘体内,PUB21会持续不断地降解MYC2,使得植株逐渐丧失抵抗力,只能任由黄龙病菌肆虐。然而,在那些具有抗病特性的柑橘“远亲”,如花椒、九里香体内,PUB21却发生了基因突变,科学家将突变后的PUB21命名为PUB21DN。PUB21DN不再对MYC2构成威胁,反而能够保护MYC2,从而构筑起一道强大的免疫防线。

  基于这一重要发现,研究团队进一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从海量的数据中筛选出一种特殊的小肽,即微型蛋白质。这种小肽就像是一把精准的锁,能够紧紧“锁住”PUB21,有效阻止其对MYC2的破坏,进而激活柑橘自身的免疫系统,让柑橘获得抵御黄龙病的能力。

  可用于治疗更多作物“癌症”

  此次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明确了黄龙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机制,并开发出靶向治疗手段。此前,尽管科学界已经发现部分野生柑橘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由于对其内在机制知之甚少,难以将发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用技术。此次研究不仅为抗病品种培育指明了方向,更首次实现了柑橘黄龙病从“被动防控”到“主动治疗”的跨越。

  这次研究的突破也得益于双方的合作。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深耕黄龙病研究与防控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田间数据和组学数据,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擅长解析病原与宿主的分子互作。双方合作中,病理学家锁定抗病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家破解基因密码,计算机专家设计智能药物,各方优势互补,形成了“实验室—果园—产业”的全链条创新。

  为了验证这一成果的实际效果,研究团队在广西、江西等地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喷洒含有特殊小肽的药剂后,柑橘树上的黄龙病菌定殖量显著降低,原本病恹恹的柑橘树也逐渐恢复了生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叶健介绍,目前,治疗小肽仍需3至5年的优化时间才能大规模推广,但其潜力已引发广泛关注。这项技术不仅能挽救染病果树,还可通过改良苗木基因,培育先天抗病的新品种。团队估算,治疗小肽大规模推广后,我国每年可减少因黄龙病导致的损失超50亿元。

  王雪峰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由难以培养的细菌引发的植物病害超过300种,例如葡萄皮尔斯病、椰子致死黄化病等,这些病害至今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此次研究发现的“稳定抗病蛋白+靶向小肽”策略,为这类棘手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为更多作物找到“癌症”破解之道,为保障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雍 黎)

[ 责编:王若昕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