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讯(记者吴金娇)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使用指南》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同时严守数据安全、伦理道德底线。
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为切实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使用指南》明确要求构建覆盖数据安全、伦理审查、内容监管的全链条保障机制。具体而言,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从源头上杜绝隐私泄露风险;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教育行政部门将持续强化监管职责,对技术供应商的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及传输等处理流程实施动态审查,切实维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与合法权益。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监护人,肩负着监督引导与协同支持的双重责任。一方面,家长需积极配合学校,强化对子女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监管,严格防范孩子在使用过程中输入家庭住址、亲属信息等敏感隐私内容,同时警惕学生因过度依赖技术产生认知惰性、思维固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家长应科学合理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引入家庭教育场景,借助生成式互动问答智能体等技术资源,创新亲子互动形式,丰富家庭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助力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目标,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