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来源:光明网2025-05-18 10:02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当天,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举办。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基础科学突破、技术革命产业化应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演进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在致辞中表示,进入2024年、2025年,人类关于AI方面的进展进入快车道,具身智能百花齐放。科技进步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他强调,AI让信息获取变得异常简单,但往往会让人忽略信息的真实性,人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

  在人工智能技术呈指数级跃迁的当下,人类正站在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指出,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多模态;二是应用于GDP密切相关的行业,中国在推动AI落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进一步介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五个环节:数据获取、预处理、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

  教育如何变革以回应智能时代的挑战?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深入分析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变革趋势和蕴含的发展机遇。“世界在发生剧变,很多发明创造创新乃至新形态引领都来自于社会,社会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他指出,“大学必须从单一学科为支点传统的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

  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提出,在AI时代,艺术创作人才的教育培养,更加要面对传统学科界限的破局。“我们要拥抱AI时代,我们要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树敌。”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

  机器智能能否突破人类认知的阈值?当技术奇点日益临近,人类文明将面临怎样的重构?围绕这些核心议题,由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主持的“问道智能”圆桌论坛上,张朝阳,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以及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展开了激烈讨论。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多位嘉宾认为,AI并非人类的替代者,而是人类认知与能力的延伸。张亚勤指出,人类还是主宰,机器或者机器人还是从属。个体IQ与AI结合后,就像在蒸汽机时代,人类的体力可以翻倍。”傅盛补充道:“我认为现在AI的智商水平可能已经比人类高了,但并不影响我们使用它。”张朝阳强调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人总是心生一计,产生在自洽性之外的东西。”他好奇人工智能真的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吗?张亚勤回应道,AI目前更多是在结构化、规则明确的问题中表现卓越,“但是模糊的东西AI会稍微弱一点。”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人形机器人的前景如何?由初心资本合伙人许旸洋主持的“人形机器人进化论”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和落地,以及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市场竞争。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常琳认为落地关键是“创造实际价值”。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则以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作类比指出,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当前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应从长期视角来看待:“我们可能会高估其短期能力,但往往低估其长期潜力。”宇树科技技术副总经理王启舟则表示:“如果年轻人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哪怕只是一部分人进入其中,也许某一天人形机器人就能变成我们梦想中的样子。”

  凝视浩瀚宇宙,人类从未放弃探索的脚步。从量子物理到深空探测,从细胞编程到气候变迁,基础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表示,如今借助光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工具,人类对微观粒子与宏观宇宙演化已有系统认知,但这并非探索的终点。展望未来,发展先进的科学装置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更多原创性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这也是我们应该有的软实力。”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

  在材料科学领域,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卓越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张伟,介绍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首次发现了天然存在的少层石墨烯的过程。这一发现为月球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启发,“石墨烯的矿物催化为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石墨烯合成技术提供了有益参考。”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卓越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张伟)

  回归人类本身,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裴端卿以“细胞命运与人类未来”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生命体从受精卵发育至完整个体的过程中,细胞命运调控是理解生命的关键。目前观测显示,单个细胞在发育进程中展现出完全可逆性(full reversibility)。”

院士专家问道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裴端卿)

  线上环节,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广州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周海宁,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澄海,分别围绕太阳爆发、火星探索、返老还童、气候变化等科学话题带来了主题演讲。

  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亿航智能副总裁伍雅琛,星纪魅族XR事业部总经理郭鹏,星语智能创始人兼CEO、原西湖新辰CEO醒辰,MiniMax副总裁薛子钊,阶跃星辰副总裁李璟,像素绽放(AiPPT.com)创始人兼CEO赵充,世纪华通首席战略官方辉等,分别从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AR、AI多模态应用等领域探讨了技术革命的产业化浪潮。

  本次论坛还特设硅谷“分会场”。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认为,产业应用更看重的还是价值体现。RingConn大模型AI负责人刘泽洋提出凭借组合式创新与底层技术突破,中国企业将有望引领下一轮行业浪潮。GroupUltra创始人陈春宇分享了在硅谷的AI创业见闻。Meta人工智能科学家许家骏称,通用大模型和完善的API加上工具链正在降低创业门槛。杜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John Cocke杰出教授陈怡然指出,大模型多模态的演进,不仅在工程教育中解放了基础重复劳动,更挑战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路径。

  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如今迈入第七个年头。从聚焦5G和人工智能,到放眼全球科技突破与基础科学前沿,从技术深耕到人文关照,论坛持续拓展视野、深化思考,已发展为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IP。(战钊)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稳外贸 福建莆田鲍鱼“出海”忙

  • 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物魅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