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月16日,由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全国信标委算力标准工作组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算力发展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围绕“算力国产化替代的全链突破与创新领航”主题,十余位权威专家聚焦国产算力发展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力体系提供战略指引。
国产算力突围:从“敢用”到“善用”
《中国算力发展报告(2024 年)》显示,我国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每秒246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机架规模超830万标准机架,稳居全球前列,但国产算力设施贡献占比亟待提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云泉强调,“国产算力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关键要建立重用自信”。
针对落地瓶颈,张云泉提出“科研先行”策略:“科研领域对创新包容度高,可优先试点国产算力技术。如高性能计算中心通过大型项目牵引,既能验证技术成熟度,又能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数据显示,曙光国产高性能计算集群已实现95%以上软件生态迁移适配,其构建的算力平台正为国家天文台宇宙数值模拟提供精度跃升的算力支撑。
体系化创新:超越单项突破的“生态战”
“算力国产化不是单设备竞赛,而是系统能力的综合较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指出,“断网可能演变为断链,必须从模型、数据、算力全要素推进体系化创新”。他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人脑20瓦功耗实现的智能远超兆瓦级AI集群,这提示我们要突破底层创新瓶颈。”
在实施路径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程耀东提出“三步走”战略:一、兼容国际主流生态(确保成果可复现);二、打造国产化特色能力(如大科学装置专项突破);三、通过引领性应用带动全链条升级。这一思路在空间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已显成效——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优化算子算法,国产算力正从“可用”向“好用”跨越。
生态构建:政策推力与开源协同双轮驱动
“生态壁垒是国产化替代的最大挑战。”清华大学翟季冬教授对比英伟达“高校送卡培育生态”模式,建议国产厂商应联合科研机构构建开源社区,在兼容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实现迭代创新;中国石油东方物探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赖能和以石油行业为例,揭示政策强制力的关键作用:三年国产化政策推动下,行业算力设施已全面实现自主可控。
与会专家形成共识:要实现国产算力的崛起,一方面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突破芯片制程等“卡脖子”环节,另一方面依托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等场景形成“应用反哺技术”的正向循环,最终在算力自主化进程中实现“从跟跑向领航”的质变。(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