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月18日,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第二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暨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各理事单位、理事、监事和列席代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会议由沈金华副主任主持。李闽榕理事长兼主任向第二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
会议认为,五年多来,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积极主动为国家和地方改革发展服务、为产业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赋能,在科学技术评价理论研究、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制订、成果转化实践创新等各项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形成了以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智能化和国际化为特色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声誉。
会议认为,五年多来,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围绕科技评价与创新主业,瞄准“制高点”“新赛道”,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研创发布了全国首个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价大模型、参与研制发布了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评价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研发揭榜全国首台中医智能检测设备“脉诊仪”、研究推动全国首台氨氢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湖北十堰、首创“标准-评价-认证-交易-转化”五位一体闭环式体系和产业链群落地“四带”模式。聚焦重点项目创新突破,先后协调推动联合创立复吉林大学合材料研究院、发起创建厦门市中智联金砖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策划推动建设科技创新试验园区、主导创建智慧茶业综合服务平台、筹组创办科技成果评价高层论坛、协调创设科技创新基金与复合材料产业基金、推进启动中国式现代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等。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及时向党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提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报告,积极协调协助院士专家呈报科技创新相关的专报要报内参等咨政建议,获得中央和有关省市主要领导的批示。
会议认为,五年多来,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聚焦科技评价主责主业,积极参与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牵头制订并联合发布科技成果评价团体标准、联合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创立科技成果评价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系列成果。创新科创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科学家走“跨域创新”“集成创新”“复合创新”的科技创新之路,启动和建设“顶天立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和基地与省市对接落地、开拓“高黑颠前”科技成果转化新局面。立足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的专家咨询队伍,合作编撰、出版发布多部国家级皮书、品牌著作和重要报告,积极开展重点课题项目申报和研究,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获中国智库索引(CTTI)优秀成果特等奖和最佳智库案例等,主办协办承办多个学术会议论坛,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一流高校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创新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
出席会议的理事和监事经过审议后一致表示,在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名誉理事长和李闽榕理事长的带领下,第二届理事会工作五年多来,经过全体理事成员、专家学者和合作方等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突破性和显著性成就,为中智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知名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根据《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章程》规定,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第二届理事会届满进行换届选举。会议对第二届理事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经各理事单位审核推荐、上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审批备案的各位理事和监事候选人组成新一届理事会,会议选举通过第三届理事会成员,举手表决、一致同意选举李建平担任名誉理事长、李闽榕担任理事长兼主任、沈金华担任副理事长兼副主任。
在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与会的理事深入交流讨论了新一届理事会工作计划及2025年工作重点。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兼主任李闽榕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发言表示,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和新起点上,面对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动态适配性不足、跨学科协同创机制亟待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瓶颈等挑战,必须要立足当下、保持清醒,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破局之道在于以开放思维拥抱变革、以系统布局应对挑战,坚守“科学立信、智慧赋能”的初心,在守正创新中重构科技评价的“四梁八柱”。
展望未来,李闽榕表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是科技类智库,新一届理事会将秉持“真数据支撑决策、真问题导向改革、真担当推动发展”的“三真”原则,以系统思维破局,以创新胆识攻坚,夯实发展根基,聚焦主责主业,在构建全周期动态评价体系、深化科技评价“话语权”建设、建设智能化科技评价服务生态体系等方面实现战略突破,以志为基共绘科技评价新图景,用专业智慧赋能科技创新,以全球视野讲好新时代中国科技评价与创新故事,不断创新探索中国特色新型社会智库高质量发展新路,矢志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具引领性的“中智方案”,让科技成果评价真正成为导引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记者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