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光明网“科学圆桌派”栏目走进位于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科学出版社的四合院,聚焦“传统与潮流:当代青年科学家的‘破与立’”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许子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亮展开深度对话。访谈中,两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围绕如何破除固有思维,实现突破创新等话题分享心得与感悟。
直播海报
打破评价枷锁,重塑科研价值坐标
过去,科技工作者常被“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科技评价体系所绑架,“一把尺子量天下”让本该凝心静气的科技工作夹杂着急功近利。2018年以来,一系列以“破四唯”为鲜明指向的人才评价改革新政密集出炉,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
“‘破四唯’的评价体系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意味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去看科研成果是不是真的重要,而不是单纯地以是否发了好文章,是否发在核心期刊来评判。”许子豪表示,从学术评价维度来看,科研成果的价值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回应领域内公认的关键问题并实现突破;另一类是提出全新的问题范畴并构建解决方案。现行学术评价体系通过同行评议机制维系其客观性,成果价值需要经由学术共同体的专业判断评估。
作为一名“90后”青年科技工作者,许子豪认为,“破四唯”让人才评价体系回归创新本源,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弱化期刊选择与个人待遇的直接关联,可以激励研究者攻坚重大科学问题,但同时也意味着对科研选题的战略眼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深耕专业领域,建立宏观学术视野,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脉络中的关键节点,明确研究方向与学科进步的内在关联。”
面对现实中“短平快”研究的诱惑,许子豪分享了自身的做法和经验:在大课题下拆解出“可上手的小项目”作为前置任务,避免因目标过高而畏难。这种兼顾现实压力与科研规律的方法在效率与质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也为抵御“功利性科研”提供了可行路径。
从本科学习计算机专业,到硕士阶段跨步物理方向,再到后来选择天文学史作为研究领域,李亮的经历覆盖理工科和人文学科。针对“破四唯”的话题,他从科学史的角度出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源于兴趣和宽松的研究氛围,比如,牛顿在自由思考中完成了微积分与力学理论的突破,爱因斯坦以专利局职员的身份提出相对论,均打破了唯学历、唯身份的桎梏。”
立足传统智慧,创新科研思路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在旧的人才评价体系逐渐焕新的同时,青年科学家该立什么、如何立成为关键。
许子豪表示,当下科学研究已进入新的阶段,青年学者应瞄准“从0到1”的突破,做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研究。
“古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和我们现代人其实没有太大区别,我们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承好古人智慧,开拓新的领域。”李亮提到,宋代的水运仪象台作为古代的“大科学装置”,以其非常系统的精密设计,实现了精准的天文观测、生动的天象演示和规律的自动报时,堪称综合性天文仪器的典范。
此外,古人通过圭表测量冬至日影长度来推算回归年的经典方法,也展现了其在实验设计上的巧思与控制误差的能力。他认为,应破除固有思维,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寻找创新突破口。
谈及科研路上的成长和感悟,许子豪坦言,读博期间因实验压力曾有过“摆烂”心态。“做科研时感到焦虑、一时难以适应都是正常现象。但不能一直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面,而是要跳出舒适区,去考虑哪些是真正重要的问题,在压力和动力之间找到平衡。”
在科学出版社四合院内录制“科学圆桌派”栏目
“做学问一定得开心。”结合自己跨学科的经历,李亮鼓励青年科学家打破学科壁垒,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以兴趣为导向拓展知识边界。“我们要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不仅在自己专业领域做得很好,也要在其他领域多拓展、多尝试。”(光明网记者 蔡琳 林佳欣 实习生 谭露)
点击回看科学圆桌派|传统与潮流:当代青年科学家的“破与立”(http://h5.live.gmw.cn/cloud/h5/1745228846868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