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延时影像首次呈现人类胚胎着床过程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延时影像首次呈现人类胚胎着床过程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8-22 10:11

  中国科学报讯(王方)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真实着床事件极难捕捉,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IBEC)的研究人员于是受模拟植入过程的启发,拍摄了一段实时视频,捕捉到胚胎在高仿真子宫内膜上拉扯并将自身埋入其中的画面。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研究这个过程非常困难,因为它完全发生在母体内。”论文共同通讯作者、IBEC的Samuel Ojosnegros说,“这是人类生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我们目前缺乏研究它的技术手段。”

  尽管先前研究已经探讨过人类胚胎是如何与玻璃相互作用的,但胚胎无法像穿透人体组织那样穿透玻璃。因此,该团队着手制造了一个更逼真的模拟环境。他们用富含胶原蛋白和蛋白质的凝胶制作出人工子宫内膜,这些蛋白质对胚胎发育至关重要。

  为拍摄这段延时影像,研究人员将当地一家医院捐赠的人类胚胎放置在凝胶附近。当胚胎附着到这一人造子宫上时,研究人员用显微镜每隔约20分钟拍摄一张图像,并持续16至24小时,然后将这些静态图像拼接在一起。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IBEC的Amlie Godeau在看到胚胎如此迅速地钻入凝胶后感到十分震惊。“我的第一反应是实验出了问题。”相比之下,研究团队发现,小鼠胚胎只是附着在子宫表面,而不会嵌入其中。

  众所周知,人类胚胎在着床过程中会释放酶来分解子宫内膜。但这项新研究表明,胚胎必须对子宫施加某种额外的力才能在那里“安家”。它会拉扯复杂的组织网络,以便舒适地在子宫里生活。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Ripla Arora表示,这项研究首次详细记录了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但她还想了解子宫如何通过对胚胎施加反作用力来作出回应。“下一步的研究是弄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子宫的变化,但这更难模拟。”

  未来,Godeau希望研究为什么一些健康胚胎无法附着在子宫上,并对更长时间的着床过程进行追踪。“只需在一天后观察力量的分布情况,我们或许就能更多了解着床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r5199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