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5月上旬,印巴之间再次爆发冲突,双方出动大量战机,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展开空中混战,在空战中巴基斯坦一方击落5架印度战斗机,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1架SU-30战斗机、1架MIG-29战斗机。有消息称,此次战斗导弹交火距离最远达160公里,创下超视距空战的历史纪录,而这也让超视距空战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超视距( Beyond Visual Range,BVR) 空战是指空战双方在飞行员目视范围之外(大致以10千米作为标准),通过机载探测设备( 或外部信息引导下) 搜索发现和截获敌空中目标,并用中/远程导弹拦射攻击的一种空战模式。
超视距空战萌芽于二战后的核军备竞赛时代。当时美国为了对付苏联可能高速入侵的带有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一方面努力发展截击机,一方面研究了超视距空战理论,创立了交叉航向拦射(亦称碰撞)攻击原理。该原理既是超视距空战的理论基础,又是机载超视距攻击火控系统和导弹制导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交叉航向拦射射击方法比传统的追踪航线攻击方法,能更有效地截击轰炸机。
最早的超视距空战发生在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当时美国战斗机挂装了AIM-7C“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理论上能够对越南战机进行超视距打击,不过由于该型导弹性能不足等原因,实际效果并不明显。1972年美国开始研制AIM-7F/M,才成为真正适应超视距空战的武器。1982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战斗机采用超视距战法用AIM-7F麻雀导弹击落叙利亚10多架飞机,占击落飞机总数的20%,初步形成了超视距空战的模式。海湾战争中,联军使用AIM-7M麻雀导弹共击落伊拉克战斗机达26架,占击落飞机总数的69%,超过了视距内空战的战果。
目前,随着机载传感器和武器系统( 如脉冲-多普勒雷达、电子敌我识别系统、中/远距空空导弹及火控系统等) 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空战越来越多的在超视距条件下完成,超视距多机协同空战已成为现代空战的主要形式。
有人/无人机协同典型作战场景
相比于视距内空战主要靠飞行员的随机应变,超视距空战虽然进行的时间较长,但牵涉的关键技术或设备更多也更复杂。
首先,战机要在目视范围之外进行的空战,先要“看得见”,这就离不开预警探测技术与设备的支持。以预警机为例,作为超视距空战中的 “千里眼” 和 “顺风耳”,其搭载的大型雷达天线能探测方圆数百公里内的空中目标,现代预警机可将雷达探测、电子侦察和武器引导功能整合,使战机在敌机尚未进入攻击范围时就完成锁定,还能引导战斗机构成最佳发射条件进行超视距作战。
其次,在预警或侦查平台发现目标后,需要通过指挥控制与通信技术与设备将信息回传,如数据链就是实现战机、预警机、地面指挥中心等各作战单元之间实时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的关键,使各作战单元之间能够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作战体系。同时,如果相关平台距离过远,往往还需要卫星通信系统提供通信保障,确保在广域范围内作战单元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指令和信息,实现对远程目标的指挥控制和协同作战。
另外,远程空空导弹(Long-Range Air-to-Air Missile, LRAAM)也是超视距空战的关键一环。远程空空导弹是指射程超过100公里的空对空导弹,如此次印巴冲突中名声鹊起的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具有145公里的有效射程(坊间有消息称中国自用型射程在200公里以上)。相关资料显示,霹雳-15采用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来扩大其射程,而且采用双向数据链,使其可以在整个空中作战体系的支持下发动袭击。
超视距空战能力有利于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摧毁。对于防守一方,超视距空战能力可以将拦截线外推,提高被保卫目标的安全性;对于攻击一方则更能抢占先机,使敌方措手不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足够强的超视距空战能力射程还能产生“体系击破”的效果。如上文所述,现代空战中预警机的核心作用不容否定,因此双方都将攻击敌方预警机作为取得空战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预警机虽然目标明显,可部署位置一般靠后,并时常得到己方战机的保护,而超视距空战能力就可以做到“敌后斩首”。(兰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