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敬文茂在观测降水情况。(宋朝军 摄)
晨光洒落祁连山山间,斑驳树影映在山坡。从西水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出发,一进山,站长敬文茂就带着几名大学生直奔排露沟流域口,来到一个测流堰旁。
堰体看上去不大。“别看它小,整个流域的河川径流都要从这里经过,数据非常重要。”敬文茂给同行的大学生们讲解。
西水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位于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全称为“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西水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排露沟流域正是该站的试验流域。
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西水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围绕祁连山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研究展开。随着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强,生态站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为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技支撑。
山中之林、林中之水、一草一木,这些都是敬文茂和同事们的日常观测对象。近年来,不少相关专业大学生、有参观学习需求的相关单位和团体来到西水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听敬文茂讲述在祁连山深处观山测水的故事。去年8月,敬文茂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一棵树的高度怎么测量?”每次科普活动,敬文茂都喜欢问大家这个问题。
“20多年前,为了测量一棵树,我得拉着测绳往树上爬,等同事目测我爬到树高的一半时喊停,再把标记的绳子长度乘以二,来获得树高数据。”敬文茂说,“那时候,我每天要爬将近20棵树。”
“近几年,测量树高的工具已经更新到第四代,很多年都不用爬树测树高了,科技进步增强了我们的底气。”聊到科技带来的变化,敬文茂很欣慰。走到接近海拔2800米处时,他指向一座30米高的观测塔,“你们看,观测塔按照不同高度分成10多层,每层都装有自动化仪器设备,可以测得不同时间、垂直空间高度中的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辐射量和大气碳通量等数据。”
一番介绍下来,几名学生意犹未尽。敬文茂又补充:“在试验流域,我们还有8座自动气象站、600余台各类仪器,承担着坡面地表径流场、林冠截留固定样地和土壤水分动态自动监测点等上百个点位的自动观测任务。”
观山测水,自动化仪器设备起了大作用。有些观测数据需要定期读取、有些设备需要时常维护、有些生态要素还需人工观测……敬文茂和同事们不断完善生态监测的方法与手段,自动化观测水平显著提升。
2019年,科研工作者们和相关部门合作,在试验流域完成供电电网覆盖和通信覆盖,实现野外科学数据实时自动采集和传输,观测数据库网络逐步建立。
西水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的一栋二层小楼,是人们来参观学习的“第一站”。这里有植物标本室、土壤标本室等10余间科普教室,保存着上百种相关标本。为了扩大科普范围,敬文茂还制作了相关科普视频、科普手册,到县里、市区开展科普教育、举办培训班等。
“让科普成为助力生态保护的有效方式,鼓励更多人了解大自然、关爱大自然。”敬文茂说。(记者 宋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