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988年,18岁的刘胜利带着对岗位的憧憬踏入北京地铁古城车辆段,成为了一名列检维修工,开启了一段长达37年的守护之旅。
初心锚定 从台前到幕后的抉择
入职之初,刘胜利总盯着驾驶室里乘务员的背影出神,直到那个滴水成冰的冬夜。他跟着师傅在检修大库里检修车辆,师徒二人在地沟里,师傅用一把磨得发亮的十字改锥贴紧空压机电机轴承端,侧耳静听数秒便断定:“轴承有问题。”当拆开部件发现果然是轴承滚珠保持架碎裂时,年轻的刘胜利第一次读懂了检修岗位的重要性——这里没有驾驶室的风光,却承载着千万乘客的安全。他从拧螺丝、查电路开始学起。工作笔记上“精检细修”四个字至今清晰。泛黄的纸页间,他用笔记下成长的轨迹,这些字迹,见证着一个少年从“想开车”到“守护车”的认知蜕变。
淬炼之路 细节敲响的责任警钟
刘胜利的工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在检查列车的照明系统时,他一时疏忽,没有仔细查看灯泡的连接线路,只是简单地更换了灯泡。结果乘务员试车时,那个位置的灯光再次闪烁。虽然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却让他备受打击。他深刻反思自己的粗心,意识到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在检修工作中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从那以后,他每次工作都更加认真细致,自创了一套“全面检查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反复确认,确保万无一失。这次小失误,反而成为他成长路上的关键的转折点,让他对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匠心传承 刘胜利的“双向带教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胜利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他深知传承的重要性,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徒弟杨威在检修列车车门的紧固部件时,对一颗螺丝的拧紧程度拿不准,担心拧得不够紧会影响车门运行安全,拧得过紧又怕损坏螺丝和部件。刘胜利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从工具包里拿出那把“老十字”,他熟练地拧动螺丝,一边操作一边说道:“你看,用这种老式螺丝刀的时候,手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螺丝的阻力。如果感觉拧起来很轻松,没有那种‘咯噔咯噔’逐渐变紧的感觉,那就说明还没拧紧。而且在拧的过程中,你仔细听声音,螺丝拧紧到位时,声音会有细微的变化。”演示完后,刘胜利又拿起电动螺丝刀,对徒弟说:“但是现在有了这些新工具,工作效率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这个力度还需要咱们自己把握,保证每个螺丝都能精准地拧紧到合适程度。”他告诉徒弟:“老经验不能丢,新技术也要掌握,两者结合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班组兄长 用行动浇筑的精神传承
刘胜利作为一名普通的列检维修工,始终坚持“检修工作像绣花”,在生活中他也像兄长般关心着大家。一次,他注意到班组的小陈工作状态显得有些疲惫,并没有当场指责,而是在当天检修工作结束后,把小陈拉到了一旁,递过一瓶水:“最近是不是太累了?看你状态不太好啊。”小陈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最近确实有些事,晚上没休息好。刘胜利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理解你,生活里难免会遇到各种事,但咱们的工作可容不得半点马虎,列车的安全关系着那么多乘客的出行呢。要是累了,就跟班长说一声,调整下排班,别硬撑着。”之后的几天,刘胜利总是特别留意小陈的工作状态,他主动在工作间隙分享一些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告诉他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刘胜利的这些举动,让班组里的同事感受到了温暖,也让大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认真对待每一次检修工作。
37年如一日,刘胜利在地铁检修岗位上默默坚守,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丈量着车厢的零件温度,用浸透油渍的笔记本记录下时代跃迁变化。他常说:“这些列车就像会说话的老伙计,以前要凑近耳朵听心跳,现在看着屏幕就能摸准脉。”当被问及职业成就感,他指向一列即将出库的列车:“你看它平稳驶离,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刘胜利的故事,是地铁检修人的缩影,更是检修精神传承的见证。(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