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临考前别让焦虑偷走孩子的“战斗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临考前别让焦虑偷走孩子的“战斗力”

来源:光明网2025-06-04 09:41

  ■本报记者 张鹏 李晨琰

  2025年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迎考的最后阶段,考生究竟该如何调适心理,摆脱焦虑情绪?家长该如何与孩子并肩作战一起迎接高考?昨天,记者采访了多位教育和心理专家,他们建议,家长和考生要及时识别焦虑等负面情绪,并妥善应对,不要让焦虑在最后关头偷走孩子的“战斗力”。

  适度紧张有助正常发挥,过度焦虑则要及时求助

  这几天,原本开朗的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学生亦非(化名)却越来越沉默。“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知识不会,根本复习不完,我肯定考不好了。”他告诉老师,自己无法再沉下心来复习,尤其是只要听到爸爸妈妈谈及考试,就感觉自己临近“爆炸”。

  而亦非的父母也很着急,多次求助于班主任:“老师,都快高考了,孩子读书一点都不认真,看上去很懈怠,到底怎么办?”

  亦非的情况绝非个例。每逢考试季,沪上不少心理咨询室都会接到大量考生心理辅导需求,问题基本集中在两点:一是面对高考这类重要考试,考生自己焦虑不堪,在复习考试中的表现却没有提升;二是父母或家庭成员对考生有很高期待,给孩子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典型的考前焦虑情绪,往往是考生在考前表现出‘学不进去’‘不想学’等,其实这是正常的。”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资深班主任龙骋华介绍,情绪适度紧张有利于考试正常发挥,不必过分担心。但如果考生出现频繁失眠、不思饮食、脾气暴躁等情况,则应及时联系班主任或心理教师,请专业人士帮助他们缓解焦虑。

  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朱仲敏看来,信心对考生的发挥很重要。考生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为自己的付出和成长点赞。“经过长期准备与系统复习,大部分同学的知识储备、应试能力与临场水平目前其实已基本稳定,要相信自己,把会做的题做出来、该拿的分数拿到就是最好的发挥。”

  家长保持淡定,更能成为孩子稳定的支持

  但是调查也显示,高考前有超过80%的高三家长出现考前焦虑,甚至比考生本人更严重。教育界专家提醒,相对于考生,家长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焦虑在无形中“传染”给孩子。

  “许多家长对如何有效支持孩子备战高考存在认知偏差,有时一些善意的教育方式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心理健康甚至是亲子关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从恩朝告诉记者,比如有些家长认为全天候监督孩子学习、帮他们制定严苛的作息时间等方式,能够确保孩子的备考效果。但是他们未能意识到,这种全方位的干预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机会,甚至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

  甚至还有部分家长会通过不断提高期望值、频繁与同龄人比较等方式,刻意营造紧张氛围,他们误以为这样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殊不知,这种持续的外部压力反而会抑制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

  “父母识别并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保持淡定,才能成为孩子稳定的支持。”从恩朝提议,考生家长应牢记“五不要”:不要勉强孩子每分钟都投入学习,不要过度管控和干预,不要过度给予压力,不要忽视情绪关怀,不要过度叮咛和嘱咐。“父母有效支持孩子的关键在于陪伴,而非过度控制,审视并管理自己的内在状态,方能营造一个更稳定、更具支持性的环境。”

  考生考前宜放松心情,“盘点库存”备考

  高考在即,高三考生可能在家复习,也可能还在学校自习。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慧腾看来,临考前,考生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心态。他特意提醒考生,无需焦虑还有多少题没有做过。因为即便做再多的题目,这些题目也不可能在考场上原题再现。考前适当做题只是为了保持手感。当下,考生不妨再“盘点”已有“库存”,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放松,另一方面也便于考场上灵活运用。

  其次,保持规律的学习节奏有助于放松心情。张慧腾提醒考生,切忌熬夜,最好把生物钟调整到与高考同步。比如,每天上午9:00-11:00、下午3:00-5:00将大脑调整到最活跃状态。“不刷题的时候可以翻翻教材、讲义和做过的试卷,复习知识重点,梳理答题策略,回顾平日错题。”

  此外,如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考点附近走走,熟悉一下线路和周围环境。考前整理一下需要的文具物品,不用刻意替换新的,一切照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

  朱仲敏同时提醒,家长要做好后方保障,考前尽量让孩子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饮食合理,这有利于身体、大脑保持良好状态。“家长的用心陪伴与支持能促进孩子更安心、从容地应对考试。”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网追的“扁担女孩”,找到了!

  • 新能源汽车的中国-中亚跨国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由衢州市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的百山祖园区组成,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
2025-06-11 09:23
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9日对第一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
2025-06-10 10:04
6月8日,国产人形机器人携手机器狗攀上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挑战在全球最长猫道上行走。
2025-06-10 10:03
夏日,生机勃勃,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生态心”区域,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和打理,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2025-06-10 10:02
日前,位于重庆巫山的五里坡管理中心在科研监测中发现了2个新属共8个新物种,这是继2022年发现4个新物种后该中心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新物种。
2025-06-10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