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林佳欣)7月4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活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活动围绕“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品牌建设的路径与策略”主题,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博物馆品牌发展之路。
与会嘉宾参观调研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作为世界首个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群体设立的博物馆,自2024年5月3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以来,通过主题展览、专题展览、全国巡展、科学家精神宣讲等多元形式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
主旨报告:实践与城市文化视角解析
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马海亭以《“博物馆的使命与品牌路径”建设实践探索——以北京鲁迅博物馆为例》为题作主旨报告,强调党建引领品牌建设,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抓实组织建设激发队伍活力。结合鲁博经验,他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立足实际做规划,高起点引才,以老带新培养队伍;挖掘科学家故事,推出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内容;利用馆区优势规划硬件,重视文物保护与修复;借时间节点做活动,分层培养讲解员,发展志愿者,探索文创IP授权等。
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马海亭
中国文物报社博物馆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李晨以《博物馆之城:城市文化更新的前沿探索》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全国博物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4.7%的馆接待45.3%的观众,42.6%的馆仅接待3.4%的观众。结合博物馆之城建设经验,他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可依托自身特色,强化数字应用,如利用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丰富展陈与社教活动,提升服务效能;融入城市文化更新,借鉴北京“馆城融合”规划思路,发挥科技类博物馆优势,成为连接科学与公众的重要纽带。
中国文物报社博物馆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李晨
专家共议:多维献策助推品牌发展
北京汽车博物馆宣传教育部部长高艳分享道,汽车博物馆定位“博物馆中的科技馆”,突出互动展项“可视、可听、可模拟、可体验”的特色,基于汽车主题的跨学科和综合性,打造展教融合的品牌活动。她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挖掘IP形象讲好故事;跨界合作拓展馆藏,丰富展陈展品形式;构建自媒体矩阵,扩大传播渠道,系统协调各部门保障内容产出。
北京汽车博物馆宣传教育部部长高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政务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宫月晴提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品牌建设需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战略贯通。她建议从策略体系化、目标差异化、价值分层化、市场分众化制定品牌发展规划,“从价值定位等战略层面入手,再延伸至策略和执行层面”。要重视市场营销策略,让亮点活动围绕整体形象发力,实现点成线、线成面,最终形成品牌合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政务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宫月晴
中国科学报社原副总编辑、医学科学报总编辑张明伟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可借鉴“三圈层”传播策略,明确受众定位,全员参与传播,结合热点策划选题,挖掘展品关联,聚焦核心平台运营,避免多平台低效覆盖。同时可开展研学合作,兼顾老科学家与新时代科学家的内容,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
中国科学报社原副总编辑、医学科学报总编辑张明伟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刘超提议,科学家博物馆资源丰厚,作为中央科技传播主阵地,可加强新媒体矩阵建设,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生产网络化内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征文、绘画等创作活动,开发科学家名言台历等文创;联动中国科技馆等打造体验线路,提炼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的子品牌。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刘超
中国文化报文博领域资深记者刘海红以故宫、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挖掘历史,打造如“四大发明”等系列展览,设计研学路线,联合场馆串成线路,借助AI技术塑造科学家动态形象,强化品牌建设。
中国文化报文博领域资深记者刘海红
锚定目标推进博物馆品牌升级
本次活动聚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品牌建设面临的关键挑战,以建设成为一级博物馆为目标,围绕队伍专业化建设、意识形态阵地筑牢、传播矩阵构建、馆藏资源品牌化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方案和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