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索至真至美的数学世界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探索至真至美的数学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2025-07-17 09:13

  席南华在作数学科普讲座。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席南华,1963年生,广东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2005年获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席南华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平庸的人”,多年来所做的也只是在试图理解数学。

  这当然是自谦——他是我国知名数学家,从大专生一路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数学研究领域和教书育人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席南华总觉得,和那些伟大的数学家相比,自己做的事没什么了不起,“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能够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就,全凭对数学纯粹的喜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用最直接的逻辑寻找最简单的答案,席南华的思维很“数学”,这让他做人简单,做事也纯粹。对他而言,数学是一位能相伴一生的知己,数学研究也是一段要用一生去体验的旅途。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他常常会遇到“到了山顶却看不见日出或日落”的情况。他坦陈:“知道自己做不出来,也是一种收获。出现了阻碍,可能意味着有更好的东西在等着我,那些更出乎意料的、更神奇的东西就会出现。”

  “数学研究是我的兴趣所在”

  1963年,席南华出生于广东英德市,十来岁时举家搬到湖南。1978年,父亲鼓励正读高一的席南华提前参加高考,目标是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席南华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数学只考了63分,化学考了80分,但他填写的志愿都是数学专业,最终被湖南黔阳师范专科学校(现为怀化学院)录取,学习数学专业。席南华十分沮丧,之后考研失利的阴云更是挥之不去:毕业前参加考研,他名落孙山,被分配到一个偏远中学教数学。

  1982年,席南华再次参加研究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代数群研究领域先驱曹锡华。身边同学都毕业于重点大学,自己却连个本科学历都没有,他常感到自卑。

  读到第三年,论文还写得磕磕绊绊,席南华迷茫了,问导师曹锡华,是不是该回湖南找个工作。曹锡华问他:“你想不想念博士?”

  “想啊!”席南华并不甘心就这样离开数学世界。“那就继续读博士吧!”曹锡华鼓励他。

  席南华考上博士之后,正值市场经济大潮澎湃,许多人下海从商。同学劝席南华转行做经济工作,这样未来能发挥所长,收入也会多很多,但他不为所动:“数学研究是我的兴趣所在,别的工作好像不太对我的胃口。”在他眼中,数学的世界至真、至美,能给人带来快乐。

  博士毕业后,席南华在数学领域深耕数十年,收获许多成果和荣誉,但他至今觉得自己很平庸。“这种心态会让我不断努力,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思考哪个地方没做好。”席南华笑言。

  “如果做出了原创性的成果,我会一直高兴”

  “数学家是一个特别好的职业。”这是席南华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搞数学研究相对自由,不用实验设备,走路、吃饭时都可以想数学问题,还可以去世界各地与同行交流,很快乐。他不喜欢外界将数学家片面地描述成“苦行僧”。“任何职业都有艰苦的一面,数学家并不比其他职业苦,至少我见过的很多数学家都很快乐。如果一件事情让你一点都不快乐的话,你也不会有动力和热情去把事情做好。”席南华说。

  为了推进研究,席南华经常冥思苦想,整宿睡不着觉,等待可能会突然迸发的灵感。1985年,在读研究生期间,一天他坐在宿舍窗前,看到外面阳光明媚,楼下是篮球场,对面是宿舍楼,路上有些行人,突然想到可以用“偏序”来解决自己正思考的问题;多年前,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研究一个数学问题到昏天黑地,计算结果却始终混乱,突然,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把表达形式从加法换成乘法呢?”再一算,果然对了。

  从1994年开始的10余年间,席南华埋头科研、一心扑在自己感兴趣的代数群与量子群研究中,从不为名利做任何内心不认同的事。当时,连许多数学界的同行也不了解他在干什么。

  时间不会辜负默默耕耘的人。席南华对仿射A型Weyl群证明了Lusztig关于基环的猜想,对代数群理论作出重要贡献,论文被美国数学会以单行本的形式发表,被一些专家认为是“高度非凡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在数学界四大顶级期刊之一的《美国数学会杂志》发表,这是大陆学者首次独立在该刊发表论文。与此同时,荣誉也纷至沓来:2005年,席南华获得陈省身数学奖;2009年,席南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于这些荣誉,席南华并没有常挂嘴边,只关心自己研究的问题,“得奖了,可能当时高兴几天,但如果做出了原创性的成果,我会一直高兴。”

  “对于数学,我们不要问有没有用,而应该问有没有趣”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数学组组长……席南华有很多头衔,但他心中更迫切的事情,是为我国培养更多数学人才。

  今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席南华去重庆参加一场研讨会。平日,他会婉拒类似的活动邀约,但得知这场研讨会是关于中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便专门前去作报告。他重视教材,认为“课堂之外,教材就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资源”。

  2024年下半年,席南华在上海科技大学教线性代数,每周从北京去一趟上海,只为给学生们上课。一学期下来,他认为优质的线性代数教材很少,便决定自己编写一本教材。他将上课时用的讲义整理好,教材内容不仅来源于席南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还有一些灵感来自学生提出的问题,席南华和助教们把它们加以改进,并加入教材。今年6月,这本《线性代数》教材正式出版。

  从讲课风格、教材设定、考试到毕业答辩等各个教学环节,席南华都花了心思,希望能够用心把数学教好,让学生们真正懂数学。在他看来,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才能够在日后长时间的学习中坚持下去”。

  有学生问席南华:“我们学习数学有什么用?”他回答:“对于数学,我们不要问有没有用,而应该问有没有趣!”

  菲尔兹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但鲜有人知道历届奖项表彰了什么成果,席南华思考着如何激发更多人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就是很抽象、很难向大众描述清楚的。”于是,他开始撰写关于数学的科普文章,还邀请同事一起写。2023年,他主编的“认识数学”系列数学科普书籍出版,备受读者好评。他还经常到中小学和大学作讲座,用幽默通俗的语言给学生们讲数学之趣。

  “我并不要求学生未来一定要从事科研工作,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挺好。”席南华快乐地工作、生活,也希望学生们有快乐的人生。“学习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眼下一时的高低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这是席南华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环球人物》记者 许 晔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南华山首次发现新记录植物种

  • 直击“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巅峰”比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加载更多